| 性别: 男 | 
| 籍贯: 陕西大荔县 | 
| 民族:汉 | 
| 党派:中共 | 
| 职称:教授   博导 | 
| 职务:历史地理教研室主任 | 
| 学历:研究生 | 
| 学位: 博士 | 
|  | 
|  | 
| 电子邮件: Email:twyl@jnu.edu. | 
|    学习经历:本科:1986-1990年,陕西师大历史系本科,学士学位;
 硕士:1993-1996年,陕西师大历史地理所硕士,硕士学位;
 博士:1996-1999年,陕西师大历史地理所博士,博士学位。
 
 | 
| 工作经历: 1990-1993年,陕西大荔县朝邑中学工作;
 1999年-至今,暨大历史系历史地理中心任教。
 
 | 
| 研究方向: 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民间信仰及宗教与乡土社会、中外交通史、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等。
 | 
|    主要著作:1《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37.5万字,中华书局,2006年8月;
 2《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53.6万字,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3《古代中外交通史略》(合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6月。
 4《司马迁与中国地理》(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 
|    主要论文:(一) 历史文化地理与社会地理
 《历史上湖南湘江流域水神信仰初探》,《求索》2009年1期;
 《明清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变迁研究》,《暨南学报》2009年2期;
 《论岭南龙母文化的地域扩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2期;
 《黄河之祀与河祠的变迁》,《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4期;
 《东海神的崇拜与祭祀》,《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2期;
 《宋元时期南海神、天妃封号与崇拜研究》,《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2007年);
 《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4期;
 《东南亚槟榔文化探析》,《世界民族》2005年3期;
 《郑和下西洋与天妃、南海神的崇拜》,《暨南学报》(社科版)2005年6期;
 《宋南海神庙〈六侯碑〉考》,《暨南史学》第四辑(2005年);
 《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文化的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6期;
 《清一口通商时期中暹贸易中的潮州籍华侨》,《东南亚研究》2004年5期;
 《明代西樵四书院与南海士大夫集团》,《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2期;
 《明清海南妈祖信仰地理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4期;
 《闽南侨乡寻根旅游之探讨》,《人文地理》2003年6期;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暨南学报》2001年4期;
 《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二) 中外交通与岭南港口、海洋地理
 《再论宋广州南海神庙相关史实》,《海交史研究》2008年1期;
 《秦汉时期南岭交通与南北交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4期;
 《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2期;
 《从徐闻、合浦到广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变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2007年);
 《广州、宁波等对外贸易港口比较研究刍议》,《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2006年);
 《浅析地理环境对北方陆上丝路、南方陆海丝路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6期;
 《唐代广州内外港与中外贸易交流》,《唐都研究》2006年6期;
 《宋南海神东西庙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 《海交史研究》2006年1期;
 《十四至十九世纪的西洋布贸易》,《东南亚研究》2005年4期;
 《明清潮州粮食供给地区与路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
 《两汉合浦、徐闻与南海丝路》,《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4期;
 《唐开元后的梅关道与中外商贸交流》,《暨南学报》200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4年3期〉;
 《三至六世纪广州城市的形成与海上丝路的发展》,《古今农业论丛》(2003年);
 《明代初期广东贡舶贸易港口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1期。
 《宋末李竹隐海外讲学新探》,《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2期;
 (三) 区域历史地理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赣水上源各河流名实考》,《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2008年);
 《北洛水、漆沮水辨析》《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2006年);
 《<水经>周水、存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3期;
 《古代早期的中国南海与西海的地理概念》,《西域研究》2006年1期;
 《唐至元时黄土高原腹地植被变迁》,《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2期;
 《北洛水源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
 《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环境保护》,《人文杂志》2001年1期;
 《漆沮水考》,《唐都学刊》2001年2期 ;
 《沙苑的历史变迁》,《人文杂志》2001年4期;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腹地塬面的变迁》,《西北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
 《历史时期关中东部河道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期;
 《秦横浦关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六世纪以前黄土高原泾洛流域河道变迁》,《暨南史学》第二辑,2003年;
 (四)教学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
 | 
|    承担课题: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课题: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沿海外贸港口的历史地理研究,2001年;
 主持完成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2003年;
 主持完成暨大社科重点青年课题近代侨乡文化研究,2003年;
 参与完成农业部重点项目《中国农业通史》(隋唐五代卷)第一章,2004年;
 主持完成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4年项目:《岭海名胜记》与郭棐研究;
 目前主持广东省哲社课题:内联外接:岭南港口、腹地与中外交通关系研究,3万元;
 目前主持教育部项目:南岭交通走廊与四省毗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4万元;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10万元;
 | 
|    所授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外交通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文化地理,中国旅游史,中国文化地理,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外关系史史料学等
 | 
|    社会职务: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
 | 
|    荣誉与奖励: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
 2著作《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荣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政府奖),2006年;
 3著作《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获得广州市2006年—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州市政府奖),2007年;
 4论文《论广东文化的时空特征与和谐发展》,获广东省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首届社会科学年会”二等奖,2007年;
 5论文《论岭南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获2007年广东省民俗学会、《神州民俗》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
 | 
| 简介: 
 王元林,男,1968年生,陕西大荔人。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暨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三批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学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地理、区域文化与乡土社会地理、中外交通史地、历史环境变迁的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逾百篇,出版著作四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各种奖励。 学术兼职: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淮安市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顾问等学术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