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创立于1929年,是暨南大学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中外关系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等5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目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哲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出版、文物、博物馆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本科专业。
文学院具有文、史、哲学科融合优势,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体系完善,专业优势明显,科研实力强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文英才。在文学院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名家荟萃,人才济济,鸿彦硕学,流光溢彩,有云蒸霞蔚之盛。
文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043人、硕士生648人、博士生176人;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42人,其中正高55人;学院人才济济,教师获国家级、省级人才荣誉57人次,其中国家级重要人才荣誉33人次、省级人才24人次。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文化氛围建设,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德人,以文传声,打造“文以载道,以文铸魂”基层党建品牌,举办“七五华诞 文心铸魂”党建文化节、“粤韵风华 岭南印象”粤文化节,联合开办“忠信笃敬人文菁英班”,构建思政引领下的多维立体育人模式。学院党委入选广东省第五批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多个支部入选全国、省级党建样板支部。
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艺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分别获批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评B+”中国史学科获评“B”。2019年,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国语言文学位列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第9名,进入全国前5%;中国史保持在前20%的行列,世界史保持在前40%的行列。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广东省新一轮“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哲学学科建设取得突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2022年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科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跻身全国前列。
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拥有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等3个国家级平台;拥有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澳门研究院、潮州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4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为中央统战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暨南大学宗教中国化研究院入选三部委特色智库单位;另有30多个校级、院级教学科研平台。
文学院科研实力强劲,成果丰硕。截至2025年1月,学院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29项、重点项目26项,是全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获批数量最多的学院。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9篇,有4位教师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近5年来,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7项;获国家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其中詹伯慧教授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是我校首个国家级一等奖。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党建思政引领,落实三全育人机制,构建并获批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本科精品课程、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写的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马工程教材、大湾区特色教材;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广东省教育厅实施基础学科“长基计划”文史两本科专业均列入支持范围,汉语言文学为“拔尖”专业,历史学为“种子”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广东省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开设港澳台侨外招学生师范班,为港澳大湾区培养优秀师资;设立“忠信笃敬人文菁英班”,加强对优秀学生思政骨干的培养。在本科生中开展“国家社科基金助研计划”和“中华文化传承人计划”,研究生中开展“文润暨南”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术支持计划等,提升学生的科研潜力,提振文化自信。
学院加强学术文化品牌建设,举办世界华文文学大会、青年汉学家计划、完美中华文化使者评选,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由詹伯慧教授捐资,设立了南方第一个语言学奖——詹伯慧语言学奖;邵敬敏教授捐赠“追梦汉语基金”;承办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举办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不断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声教暨南,文润四海;赓续文脉,开启新篇。暨南大学文学院将始终以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不断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使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