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赵德发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讨论会在第一文科楼223会议室举行,讨论会也是文学院博士生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批评实践。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温奉桥,《天涯》杂志主编、著名作家林森,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田振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范伊宁等嘉宾参加。暨南大学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讨论。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暨南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主持会议。
(赵德发先生)
赵德发先生首先做主题发言。赵德发先生对于自己的创作历程进行了回顾,并且介绍了最新小说的创作历程。他认为自己的创作之路和人生之路具有重合性,都经历了从山林到海洋的转变。由于长期居住在海滨城市日照,受到海洋文明的熏染,因此萌发创作愿望。他要求自己创作出“海立云垂,惊心动魄,汪洋恣肆、饱满圆融”的海洋文学作品,此前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的创作为《大海风》提供了更多知识性素材。这也是他计划为自我转型提供的重头之作。
(温奉桥教授)
在接下来的嘉宾发言中,温奉桥教授高度评价了《大海风》的创作,认为这是当代海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作家不仅超越了既有的乡土文学经验,并且真正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大海风》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文本,可以从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性等角度解读;作家在流动性文化场域中,建构现代中国的新想象,小说提供了“博物传统”与知识美学等方面的创作启示。
(林森主编)
林森主编从近些年中国海洋文学的近况展开发言,他认为海洋文学整体上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海洋文学的兴起;二是关于海洋文学的研究也逐渐蓬勃发展,海洋成为中国文学当下的热词。三是海洋题材向内深挖和向外铺展同时展开。在对于海洋文学进行宏观勾勒后,林森老师同时也高度评价赵德发新作的艺术贡献和创作水准。
(田振华副教授)
田振华副教授认为《大海风》提供了海边商人的实业救国史,并且这种将商人作为主体,甚至是作为方法的创作在当代是罕见的。作品的创新体现在以商人为途径书写航运事业,用商人作为符号表现儒家仁义进取精神,同时以群像强化历史感。这是一部商业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结合、中西方文明互鉴、乡土性和海洋性融合的长篇力作。
(范伊宁老师)
范伊宁老师认为新的海洋小说充分运用了乡土文学的创作资源,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博物学的知识,而且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语言资源,即以民间话语重新解剖历史。同时这部小说强调的仁义价值观念关乎国家大义和民族友爱,这种精神内核支撑起了整部作品。
刘丽莹同学从浪漫主义诗学的角度进入,对于作品中海洋崇高性的赋魅、个体精神浪漫化以及小说艺术叙事的张力方面进行了讨论。姚乐旗同学谈及小说三点贡献,即从鲁商的角度书写近代创业史、塑造了儒家商人的君子形象,以及山东海洋诗学的变化。彭嘉凝同学认为小说提供了物质、文化和历史的三重海洋空间,描绘了儒家的弱德精神,并且创造了一种未完成式的新海洋诗学。曾莉雯同学从《黄海传》和《大海风》的互文角度展开分析,认为传记的知识性积累为小说的审美书写提供了有力基础。姚若凡同学从显在的文本层面的大海风和潜在的叙事线索的大海风展开分析。宋英超同学认为《大海风》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陆地文化、陆地精神,表现了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现代”海洋精神。
(张丽军教授-左)
张丽军教授总结了本次讨论会并对于小说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海风》是对于中国海洋文学新的突破。小说首先创造了以海洋为本体的的小说诗学,并且塑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家形象并书写其精神成长史;小说中海洋话语和海洋生活的展现构成了“海洋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张老师认为本次交流会质量很高,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的海洋文学研究正当其时,面对海洋作家、海洋文学作品,研究者需要为学界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将海洋作为研究方法,为当代海洋文学研究贡献力量。
供稿:彭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