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在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举行。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先生以“海风的味道”为主题展开海洋文学主题演讲。暨南大学文学院4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交流。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主持讲座。
赵德发教授主讲
赵德发教授首先从个人经历切入,将海风的味道归纳为五个特点:咸腥味、血腥味、书香味、煤烟与油烟味、人海关系的五味杂陈。咸腥味源于海盐的物理特性,这是他21岁初看海留下的印象,此后一直不断品味海风这种独特的味道。血腥味代表着战争和杀戮,赵德发教授在对塞浦路斯海战、甲午海战等历史故事的讲述及现代海洋生物杀戮的现实中,反思人类对海洋的暴力征服;书香味即通过海上进行文化交流,以法显、义净取经及遣唐使传播汉文化为例,阐释海上文明交流形成的东北亚汉文化圈;煤烟与油烟味指向的是工业时代轮船动力对海洋的污染;赵德发在人海关系的五味杂陈中体悟到我们人类需要实现从传统“靠海吃海”的索取,到现代“和谐共生”的转型,呼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讲座中,赵德发还梳理了中国海洋文学的重要作品。他指出中国文学中,海洋题材作品还是相对较少的。建国初期至“文革”期间,有王安友的《海上渔家》、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姜树茂的《渔岛怒潮》等。但是这些小说大多带有时代烙印,当时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作家的文学化表达。改革开放之后,海洋小说逐渐增多。短篇小说有王蒙的《海的梦》、王润滋的《卖蟹》、张士敏的《虎皮斑纹贝》,中篇小说有邓刚的《迷人的海》,长篇小说有王家斌的《百年海狼》、刘玉民的《过龙兵》、宗良煜的《与魔鬼同航》、张炜的《去老万玉家》等等。这些海洋文学作品尽管没有形成一个大的气象规模,但仍然显示出我们作家对海洋文明的探索正在深化,部分作品开始突破表层叙事,尝试触及海洋生态伦理、人类与海洋的共生关系等深层命题。接着赵德发教授介绍了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发布的“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2020-2024)”,强调中国仍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海洋文学作品,如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林棹的《潮汐图》、刘康《大航海》(组诗)等,这对我们理解当代海洋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最后,赵德发介绍了自己从事海洋文学的创作经历,讲述了从乡土文学到海洋文学的写作并不是一个突变,而是一直沉淀积累的梦想。他认为自己海洋文学的创作之梦始于在日照市参加过的一次原始捕鱼活动,凝望大海发呆的时候,迎面吹来的大海风吹到了他的灵魂深处。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一定要写出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而这小说应是“海立云垂,惊心动魄,汪洋恣肆、饱满圆融”的。在完成“宗教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和《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等作品的创作之后,赵德发教授就逐渐聚焦到海洋书写上来。后来在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海洋的知识性素材,最终孕育出了这部荡气回肠的航海史诗——《大海风》。小说通过渔家子弟邢昭衍从渔民蜕变为航运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展现民族工业的奋斗史与成长史,重构民族的精神史,深刻描绘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成长。但作家对海洋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仍在构思新的关于海洋文学的作品。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作品《大海风》中的开放性结局、作家创作转型及海洋地域差异等问题展开提问。赵德发教授均给出了耐心独到的回应,他提醒同学们,《大海风》的开放性结局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海洋与命运的辩证关系,这是对海洋本质的呼应——人类永远无法完全征服海洋,只能在敬畏中寻求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