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文学院举办经典阅读与00后青年写作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2-12-23 发布单位:文学院


近年来,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文学创作成果突出,00后学生朱霄、付淇琳、陈李涵、赵婷、钟耀祖、汤俊怡、梁恩琪等都有文学作品发表。朱霄短篇小说《南音》在《香港文学》发表后被《小说月报》转载,付淇琳短篇小说《麒麟踏雾来》发表在《作品》后被《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并收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青春文学》年选。暨南大学之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罗淑欣、山东师范大学谢京春等00后学生,也都开始了文学创作,有作品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刊物的发表。再联系《江南》杂志组织的00后青年作家专辑,可见00后作家正悄然走来。这些青年学生的作品或许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也都表达出了他们这一代人独特的文学思考。面对这些只有新世纪生活体验的00后作家,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他们又如何看待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他们目前的创作与他们刚刚接受的文学史经典教育及大学专业学习有何种关系?这些问题既是文学创作问题,更是经典阅读和文学教育问题。为此,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改项目组”召开学术交流会,围绕暨南大学00后本科生的文学创作成果,就00后青年的文学阅读和创作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文学经典传承与青年创意写作关系等问题。


 20221210日上午9点,在暨南大学文学院第一文科楼二楼207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传统与新声:经典阅读与00后青年写作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及中文系、广东省教改项目与暨南大学教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题组”主办,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珠江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协办。中国作家网、文艺报、网易、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都市头条网等各大媒体给予支持。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来自《青年文学》、《花城》、《作品》、《广州文艺》等重要文学杂志的编辑和来自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等80余名校内外师生参会。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主持会议。

会议开幕式环节,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京州教授、教学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罗嘉庆和中文系副主任程刚副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王京州副院长指出当代的新生代作者发出新声一定要依托于传统,从传统当中汲取精神和力量。本次会议正是一种新的途径回归传统,从阅读经典当中去获得对文学创作的启发。本次会议是学院教学方式改革探索的重要尝试,有助于把校外鲜活的教学力量、教学资源引进到校内来,推进学院本科生教育。

罗嘉庆主任指出通过中国现代史教改活动这一宝贵的训练,培养更多大学生写作和创作的能力,同时指出本次交流会在协同社会资源方面的用心,通过文学业界一些权威人士的指导,能够引导同学们关注热点、追踪学术前沿。


中文系副主任程刚副教授指出文学史教育知识化倾向和对作品理解、批评被固化这一弊端。他强调今天的交流会有助于中文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感受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打破这些弊端。最后。程刚副教授借用李商隐的“雏凤清于老凤声”为年轻的写作者送上祝福。


会议研讨分别由校外指导嘉宾《青年文学》主编张菁、《花城》的编辑梁宝星、《广州文艺》的编辑杨希对00后青年作品进行指导与点评。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谈到当代文学是不同年龄段作家用各自的方式来发声,此次会议是以暨南大学为支点,延伸到了更多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尤其是00后写作者成为整体的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气象。张菁编辑对朱霄的《南音》、赵婷的《不惑之年》、付淇琳《麒麟踏雾来》等新生代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接着她谈到文学即人学,时代给每一个阶层的人带来的不同的变化,背后其实更多隐藏着写作者如何关注人自身的观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文学对于人类的感性和审美、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中的境遇和细节这些地方的关注度都会更加的精微,这也恰恰是文学区别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原因。同时她提到小说对于现实的介入,深挖人的内心世界连接着社会的主题。最后张菁编辑表示:“希望未来大家继续成为青年文学的作者,通过青年人的写作来呈现当下整体写作的一种新的面貌和新的气象。同时,也希望未来《青年文学》能够和青年作家有更深入、持久的联系,使得《青年文学》更值得期待,具有一个更加开阔、多元、丰富的世界。”


《花城》的编辑梁宝星从写作者角度谈经典阅读,提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应该是启发性阅读,有目的地去看经典作品,例如对阅读外国现当代精致的短篇小说如福克纳、博尔赫斯、契诃夫、福楼拜等。接着梁宝星编辑从审稿角度出发谈,他强调写作的态度需要谦逊,写作的野心需要强烈。同时总结了几位00后青年写作者的特点:在主题上,大多青年作者受到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影响,倾向于写生活日常和地方习俗,但写作忽略了虚构的一面,直白反而遮蔽了虚构的想象。在语言上,文风偏向散文化写作,梁宝星编辑认为每个写作者需要掌控属于自我的语言,写作者在语言和叙事上应进行探索和追求。他认为年轻人写作更需要打开空间、故事、语言和叙述,从经典阅读的文本中“偷师”写作技艺,从开始写作时对技巧性的追逐,到后期懂得对作品自我批判,这是一个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的过程,也使得写作更加流畅和成熟。

《广州文艺》的编辑杨希首先通过细读的方式一一对青年写作者的文章进行了点评,接着杨希编辑借用谢有顺老师的一句话:小说家是时间和空间的魔法师。对于文学发展来说,不管是整体的创作实践,还是创作个体的需求,其实都是要求写作者在文学艺术形式上有突破和创新。在写作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打碎叙事的逻辑,也可以弱化情节,也可以跳脱传统叙事语言的束缚,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现实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为此她推荐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田耳《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一本在探索美学范式的同时找到形式创意和透彻表达的一种平衡的优秀作品。最后她肯定了00后写作者的思维具有灵性和创造力,但需要更多地在叙事上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并送了“人在世俗生活,心在辽阔宇宙”的期待。

接着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师进行点评。白杨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暨南大学在教学体制当中有对学生进行百篇写作的培训,正是老师从教学实践当中为文学之苗的成长提供平台。一方面,她提到了00后写作是对当下青年人严峻的生存状态的反馈,在作品中反映出教育、医疗、底层生存等的问题,这体现了00后写作者对现实介入的一种担当意识。另一方面,00后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所呈现的情怀,更是一种情谊,在他们的文字当中,真诚地来书写亲人之情、故乡的怀念、生态环境等主题。最后白杨教授谈到能够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在短小篇幅内展现丰富的感情,以优美、抒情为主,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调性。

申霞艳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00后青年的写作雄心,一些青年作者书写香港回归和广州文化,从大湾区发现土地的历史,书写这片土地上的变化,背后隐藏着00后写作者的梦想。申霞艳教授表示:“每一代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里,年轻的时候是可以有一些狂妄的、叛逆的东西,这有助于文学思考。”对年轻人写作来说,叛逆和雄心是必不可少的,在内卷和躺平的时代进行写作的突围,走出20世纪的文学范围,建立写作上的全局观,让写作呈现多边形化。最后申霞艳教授谈到,怎么从20世纪的阴影里走出去?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文学方式,而这个任务就落在00后新生代的同学身上,鼓励学生一定要有勇气去挑起这个任务。多举办类似的写作交流会,有利于创造整个校园的阅读和写作氛围,活跃校园文学。

赵普光教授幽默地将写作比作足球,事情发展总是出人意料。通过讲述对邹江睿、姜雅平和王睿三位同学进行的文学指导,不仅体现了浓厚的师生感情,还包含了对于00后写作的进一步阐发。在创作主题上,赵普光教授谈到写作要具有多维度和历史感,例如在书写故乡时候,只有跳出了故乡,才能够发现故乡,要有世界的维度才能发现民族,人的生命意识得以被触发和激活。在创作本身上,文学是自由的,需要容得下冒犯性,需要古灵精怪,是旁逸斜出的想法所带来的。文学是内在于生命的,有了一种诗意的文学,一种内心的展示,才能带来文学的绽放。最后赵普光教授也希望00后的青年写作者通过本次交流会能实现一种突变、一种破解,希望他们在“无字的天书”和“有字的人书”中间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黄勇副教授认为文学院实际上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强调学院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百篇写作,主要是一种普及性的训练,给已有文学基础的同学一种提高;二是通过对当代文学的经典阐释,作为一种标杆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黄勇教授推荐叶圣陶、汪曾祺等作家的经典短篇,尤其对青年学生来说,通过从场景和人物描写入手进行参考和学习,让散文写作更贴近生活,尽量贴近童年、少年的经验。最后黄勇副教授提到来台湾著名的散文家王鼎钧先生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为他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也是对00后写作者的一种引导和期待。

孙伟副教授谈到阅读00后作品的感受,认为在写作主题上相对比较集中于故乡、青春和远方。一方面在这个表象的背后,如何调用、依托经典作品和人生经验去表达自我的,写成一种文学创作,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自我心灵的探险。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面向未来,在回忆这种过程当中展现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在继承历史范式与当下经验和未来的探索之间寻找一种链接。孙伟副教授从书写的主题故乡来谈,当下的这片土地对00后的写作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都会转头向故乡,那也是出于当下的需要,要去努力捕捉当下。

基础写作教研室的花宏艳副教授开始就对举办交流会的大力赞同,从院系的层面出发,多一些探讨,不同学科的教研室可以整合教学资源,举办创作交流会从而可以共同促进新生代同学们创作。本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改项目组所召开的研讨会既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谱系的梳理,又有助于00后写作者对中国文学根脉的了解。

文艺学教研室的唐诗人副教授,作为参与本次交流的朱霄、付淇琳、陈李涵、赵婷几位同学的班主任,他参与了这几个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成长过程,他看着朱霄几位学生作品风格的变化,认为这些变化是很正常的,说明他们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但也建议青年作家要慢慢地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听很多意见的同时更要保持自己的锐利性。另外,就经典阅读问题,唐老师结合刚刚推出了小说的五条人仁科的情况,认为青年作家要通过作品来表达叛逆,走出一条独特的文学道路来,但形成一种具有叛逆风格、有先锋性精神的作品,前提也是熟悉古今中外的经典,包括当下中西方文学和理论著作,要让自己对时代对现实的思考保持尖锐性和前沿性。仁科都读新小说派的格里耶,读德勒兹、德里达等前沿理论,我们以及00后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学院基础的写作者更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新锐,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之后由来自不同院校的00后青年写作者进行交流发言,他们集中回应了编辑和教授们的点评指导,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新思考。

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的青年写作者朱霄首先发言,谈到阅读有助于消减孤独和增强自我,书籍往往给人带来心灵的对话,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萌生了写作的想法,将在学院的浓厚学术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写作训练。

小说被《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的暨南大学青年文学写作者付淇琳谈到,经典的阅读连接的永远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开启文学创作有意模仿也往往来自此。经典作品因此时刻提醒我们去关注日常。暨南大学的陈李涵提到青年写作的一个姿态的问题,确实由于在校学生生活经验的苍白,所以写作的厚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积累,从而进行一场成长的突围。暨南大学赵婷表示经典作品已经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美学参照系,具有正向的积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感受,建立起一种对文本的敏感性,使得青年作家萌发一种自觉的写作意识。

来自上海大学的谢京春谈到虽然其本科在山东师范大学读书,就在张丽军教授的指导下在《时代文学》发表小说作品。本硕阶段是电影专业,但是一直坚持对经典阅读的作品,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写作方式。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罗淑欣提到对港台作家的作品的阅读及韩国电影的观赏,贯穿着对文化学和电影学的兴趣,也从跨学科角度对文学创作理念和表达方法的有了不同的理解。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姜雅平提到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对其创作的影响,体悟到了文学创作中对命运这个主题的探讨,意识到00后在书写新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对传统与经典符号的一个再阐释。同样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邹江睿从对“新南方写作”的了解中激发出了对广东粤文化的兴趣,书写新的岭南文化是新生代写作者的新方向。

在自由发言环节,00后的文学写作者、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钟耀祖、汤俊怡、郑涵、袁娜表达了各自文学写作的开启过程、重要收获以及继续出发的决心。

最后由暨南大学张丽军教授做了会议总结,本次由专业文学编辑、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传统与新声:经典阅读与00后青年写作交流会”圆满完成,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改项目的校内外师生互动,扩大了教改项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有利于文学拔尖人才的培育。对于00后文学青年的写作,张丽军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对“经典阅读”的分享上,在向经典学习的同时从经典中突围、形成创造经典的意识;二是要深入生活,深入民间、现实,感知和书写当下活生生的人间烟火。三是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寻找和建构属于00后一代人的新现实、新情感及其新艺术风格。重视本科教学活动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的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改活动得到了院系领导、校外专家、校内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大力支持,我们将把这一传统和创新的教学活动延续下去,进一步整合多学科、多专业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与拔尖学生人才的茁壮成长。


图文|李思嘉

排版|赵雪

审核|张丽军

终审|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