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智汇创新·2022年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文学院分论坛”在暨南大学文学院第一文科楼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暨南大学文学院承办,设有语言文学组、历史组与实践竞赛组三大分会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包括开幕式、专家学术讲座、研究生成果汇报及专家点评与颁奖仪式四项议程。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文学院程国赋院长、党委魏霞书记、李云飞副院长、王京州副院长,中文系贺仲明主任、程刚副主任、刘新中教授、赵静蓉教授,历史系刘正刚主任、张小贵教授、梁敏玲副教授,研管办郑少青主任等教师和学生80余人线下参会,线上参会研究生300余人。
(论坛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云飞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致辞。程国赋教授首先对参会的专家与学生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文学院在学科和平台建设方面的发展情况及近年来的建设成果。
(李云飞副院长主持)
文学院创立于1929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我院具有较强科研实力,注重人才培养,激励学生创新发展。十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3 项,滚动资助 3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 项。程院长强调,文学院今年已是第二年举办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文学院分论坛,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机会,相互学习,了解学科前沿资讯,创新学科交叉探索,不断提高个人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程国赋院长致辞)
我院特邀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吴承学教授以“漫谈治学的门槛与路径”为主题,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一是入门,重在平时多读经典名作记录心得疑惑,练就学术感觉;二是恒心,做学术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要有长期坚持的打算,强调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三是从“我找问题”到“问题找我”的选题过程,关键要从第一手材料出发,带着问题读文本;四是选题的宜与忌,分析选题要注意新旧大小等不同角度,个性化对待选题;五是立意,治学要立足于材料,避免个人先入之见的影响。六是论证,写文必要讲求证据充分,文献可靠。
(吴承学教授学术讲座)
讲座尾声,程国赋院长作总结发言并再次感谢吴承学教授的生动讲述,讲座内容对研究生写论文、做学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他认为研究生学习要有创新思维,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阅读,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去寻找新观点,而一些常见文献中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观点和价值,这样的创新性更加宝贵。希望同学们带着在这次讲座中的收获,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学有所成。
郭小凌教授主讲“史料与世界古代史”,他首先界定“一手史料”的定义:一手史料应指某种特定历史现象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在场者)留下的实物、文字和口头陈述。但是必须注意,一手史料并不等于历史原貌,史料的记述会受到史料作者情感倾向与利益诉求的影响,因此使用一手史料时也需仔细甄别,考据辨伪。接着郭小凌教授分析了当前古代成文史构建中的难题,世界上古史的研究者特别需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态度,勿将带有主观成分的个人认识等同于客观历史本身。
(郭小凌教授学术讲座)
最后李云飞教授向郭小凌教授致谢,并鼓励同学们像郭教授这样的前辈学者学习,在使用史料时谨慎甄别,在还原史事时谦虚严谨。
本次论坛通知发出后,文学院研究生积极报名参与,经过资格初审,共推选出17位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论坛进行汇报,其中语言文学组7人,历史组5人,实践创新组5人。他们分别对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了精彩阐述。
语言文学组汇报会由程刚副教授主持,贺仲明教授和刘新中教授点评。刘新中教授强调人文社科类研究者应利用好数据计量工具,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不断追求进步;贺仲明教授则鼓励研究生做好学术史爬梳,注意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
成果●展示
(雷莹:Cultural fact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inolog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郑楠:《媒介构造与范式生产:“远读”方法的演变及其前景》)
(梁锋:《山江苗语的连续变调》)
(张欣:《“世界主义”与“家园”认同 ——以海外华人作家林玉玲、李立扬的回忆录为例》)
(杨刘秀子:《近代旗籍报人文实权的京味小说研究》)
(杨玉婷:《近四十年湘方言语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绘制和文献计量分析》)
(张琴:《华海生态诗歌的审美空间》)
历史组汇报会由刘正刚教授主持,张小贵教授点评。张小贵教授指出,本次汇报内容主题丰富多元,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展示出同学们扎实的史学基础和创新思维;但在写作中仍需注意题目拟定与文章内容的相关性,保持史学研究者谦虚求真的优良品质。
成果●展示
(李培生:《唐定襄、云中二都督府设置时间新考》)
(程强强:《东深供水工程与粤港关系的发展演变》)
(王玉璐:《清代棚民的置产与入籍——基于徽州周家源文书的考察》)
(陈锦涛:《广东地方当局与战后收回港九运动(1946—1948)》)
(肖天柳:《咸同战时财政视野下的饷票问题疏论》)
实践竞赛组汇报会由梁敏玲副教授主持,赵静蓉教授点评。赵静蓉教授表示,同学们的分享展示了时代青年的新风貌,希望大家向优秀的同学前辈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让自己的独特之处更为鲜明地呈现出来,用实践成果推动社会发展。
成果●展示
(郭嘉:《场景视域下车载数字阅读生态构建:要素、障碍与对策》)
(陈雪洁:“湾区文创”——文化领域知识类IP孵化平台)
(曾拓宇:短视频时代博主经纪与广告策划的融合实践)
(邱奕杉: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三等奖)
(曹丹乐:扶胥港调查与皂洞口遗址发掘)
本次论坛共评选获奖17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9人,研管办特意为每位获奖者准备了精美礼品。颁奖仪式结合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由李云飞教授主持,刘新中教授、王京州教授和学院党委魏霞书记分别为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颁奖。尤为可贵的是,一等奖获奖者李培生当天正在防疫一线参加志愿服务,魏霞书记高度评价了该同学在保持学业成绩突出的同时又心怀家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学院分论坛获奖名单
一等奖:郑楠 李培生
二等奖:梁锋 杨刘秀子 杨玉婷 肖天柳 曹丹乐 邱奕杉
三等奖:张琴 雷莹 张欣 陈雪洁 郭嘉 曾拓宇 程强强 王玉璐 陈锦涛
(一等奖获得者)
(二等奖获得者)
(三等奖获得者)
本次论坛在李云飞副院长主持下圆满闭幕。论坛展示了文学院学子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研究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希望我院研究生能够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取得更多高水平创造性成果。
图片|马欣 周瑞 陈颖 何佳凌
文字|李培培 章恺羚
排版|林秋霞
初审|郑少青
复审|李云飞
终审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