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广州,暴雨和骄阳交相更替,暨南园的荷花正盈盈绽放。31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也是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上午7点,文学院正在举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留学生雅莉在电脑机位前坐定,认真翻阅着自己打印好的PPT和其他资料她的答辩即将开始。雅莉感到自己心跳加快,又小声读了几遍为答辩准备的稿子,想起导师“不要紧张”的鼓励,内心逐渐安定下来。接通视频,雅莉向答辩主席与委员们问好,宣读独创性声明,开始了她的答辩。
2017年,雅莉来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她曾在北京学习中文,然后在山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一路向南的生活经历让她感受到了中国南北方的差异。“中国北方人性格像我一样,开朗活泼,对外国人很好奇。而中国南方人比较内向和腼腆,不过,他们对外国人也无比的热情。”雅莉说自己爱吃北方重口味的食物,面条与蒜辣都很喜欢,“不过,中国南方的美食是又丰富又好吃”,雅莉补充道。
“都挺好”既是雅莉对中国南北方差异的评价,也是她面对世界文化差异的基本态度。被问起遭遇文化碰撞的具体经历时,雅莉说自己想不出来。“我没有印象深刻的文化碰撞经历。因为我认为这些‘碰撞’取决于个人的接受度和宽容能力。”比起评判,她更愿意去尝试,并努力寻找理解不同文化的有效方式。
学术探索是一种深刻认知世界的方式。雅莉在大学时期读了很多阿拉伯、法国和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本科论文就选择研究阿尔及利亚女作家阿西娅·杰巴尔的《爱情,幻想》,这是她找到的第一个坐标。来到中国后,雅莉把中国文学当作第二个坐标。有了这两个坐标的参照,她开始关注中国文学和阿拉伯文学的对比研究,并萌生了攻读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的想法。
答辩现场,一位专家向雅莉提问:“你论文的题目是《莫言与马哈福兹女性书写比较研究——以长篇小说为中心》。莫言的作品很多,为什么选择《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这三部作品呢?”
屏幕上的雅莉停顿了一下,随即答道:“谢谢老师的提问。我认为这三部作品最能体现莫言塑造女性形象的功力,文本的可比性更强。为了突出问题意识,论文聚焦这三部作品。但在比较地域文化背景的时候,论文也谈到了莫言的《生死疲劳》《食草家族》《蛙》《红树林》等作品。”
雅莉已经熟练掌握学术语言,但她相信,在学科知识体系之外,一定还存在着别的可能路径。“文学中不但有‘科学’,更包含‘情感’,这是一种宏阔的、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它也深深吸引着我。”
现实生活中,她感受过那种超越文化隔阂的共通情感。疫情爆发的前一年,雅莉在开学后去找导师贺仲明教授汇报学习进度。聊完论文进度,她告诉老师,自己收获了爱情,并且已经领了结婚证。在雅莉看来,贺老师平日里情感内敛,但那次他十分高兴。贺老师先是祝贺雅莉,然后叫上自己的其他学生,大家请雅莉到卡拉OK餐厅庆祝,还一起为她准备了新婚礼物。
“当时我非常感动,因为贺老师很关心留学生在华的生活,让我印象深刻”。雅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惊喜”。
疫情期间,更加需要耐心
雅莉读博的过程其实并不算十分顺利。2020年1月初,学校开始放寒假。雅莉回到摩洛哥,并像往常一样,提前买好了回中国的机票。然而,1月下旬爆发的疫情令她措手不及,返校计划也被迫搁置。“当时我感觉很沮丧,很难过。时间越长,回中国的希望越渺茫。”疫情对她学业上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中文的语境。
“留学生最大的考验是汉语声调”,无法返校意味着她找不到练习中文口语的伙伴,好不容易培养起的语感正在一点点消失。“疫情会让人变得保守。我两年都没回中国,写作博士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摩洛哥的图书馆缺乏中文书籍,我感觉自己也开始偏向保守了。”
所幸,消极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失去了语境,雅莉决定给自己创造语境。“我就对自己说不要放弃,我要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无论如何,我只能坚持下去,完成这篇论文。”为了克服拉巴特和广州的物理时空距离,雅莉试着主动向导师寻求建议。导师的积极反馈给了她信心:“我需要老师建议的时候,贺老师一直有时间,我觉得这个很难得,也对我毕业有很大的帮助。”
云端的交流让雅莉回想起疫情前在暨南园的时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们在课堂上意气风发,文学院时常邀请境内外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做讲座,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藏书和罕见的孤本。雅丽说她能深刻感受到暨南大学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纯真的生活氛围,在这里她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收获了对中国文学更深刻的看法。她记下这些在暨南大学求学的经历,记忆就变成了鼓励。
(雅莉在广州的照片)
最后她成功了。雅莉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谈到在读博士期间最大的收获,雅莉说,她“学到了什么是耐心”。中文并非她的母语,用学术化的中文来写作博士论文,其难度可以想象。
很多时候,她都需要一遍遍地修改论文的语言,不断优化表达方式。除此以外,还要持续积累中国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雅莉为此啃了很多理论书。“论文写作带来了很多收获,我的语言水平提高了很多,自信也提升了,在对中阿文学的研究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梦想
雅莉身上的自信和活力令人印象深刻。“周围的人经常说我性格开朗、活泼,我很喜欢结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朋友,因为我喜欢学新的知识,新的文化,新的地方传统习俗和语言。”她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童年经历对自己影响最大。父母鼓励她广泛地阅读,阅读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开拓了她的视野,也令她变得宽容。求学路上父母的支持、赞美同样带给她莫大的鼓舞。此外,“自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自律有助于控制和要求自己去达到一个目标。”但其实她聊得更多的,还是梦想。
上初中的时候,生物老师要班里的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梦想。雅莉在一张小纸片上写道:“我的梦想是拿到文学博士学位。”当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选择攻读哪种语言的文学博士。“我们必须要有梦想”,它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但正因为目标不是唯一的,所以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尝试。直到2009年开始学汉语,雅莉才选定攻读中国文学的硕士和博士。又过了13年,她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女时期的梦想。
(雅莉写下名字的中、英、阿拉伯文版本)
(雅莉的生活照)
获得博士学位是雅莉的新起点。“现在毕业了,我打算把这篇论文翻译成阿拉伯语,给阿拉伯读者了解莫言和马哈福兹笔下的女性书写情况的机会。”她打算毕业后再学一门新的外语,将来做一个汉语老师和中阿翻译家。“我想和师弟、师妹说,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暨南大学是雅莉梦想起飞的地方, 文学院将永远是她润泽文学梦想的心灵之地,期待雅莉秉持一种言忠信、行笃敬的精神,行至更远,学至更高。
文案 | 李培培 赵琦
图片 | 雅莉
初审 | 郑少青
复审 | 李云飞
终审 | 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