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中西文明根性比较》研讨会 坚定文化自信 传播中国好声音

发布时间:2022-03-16 发布单位:文学院

3月4日,由社会科学研究处、文学院和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西文明根性比较》研讨会在第一文科楼召开。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心学术委员蒋述卓,学校党委副书记、中心执行主任夏泉,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中心常务副主任潘启亮以及学院各系所专家学者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心理事、管委会副主任魏霞主持。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围绕潘岳同志的专著《中西文明根性比较》展开。该著作收录了潘岳同志发表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篇文章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从文明根性和历史源头上分析了中西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认同、治理体系的差异及其原因,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该著作中文版于2022年1月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入选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专项规划。

潘启亮结合时代使命与暨南大学的办学宗旨介绍了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他指出探索在新时代如何坚持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突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传播、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传播,以促进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示,是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蒋述卓做主旨发言指出,该著作不仅展现了宽广的视野,表达了文化的自信,而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首先,它在理论价值与研究方法方面,体现出一种大意识、大历史观,站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上去观察历史;其次,它抓住了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概念,即和合的文化和大一统的概念,充满着文化自信,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根性特征;最后,该著作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启发性,其中有关自由和秩序的讨论,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国内外的相关思想争论以及最近的一些国际问题。

文学院副院长、中心理事会秘书长李云飞在主旨发言中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该书阐述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所在,与“四个自信”、“两个结合”密切相关,著作中阐释一体与多元的关系,是对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理解,深度揭示出中华文明数千年流而不断,就在于它始终保持了与不同文化的互鉴相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价值体系。

b4f1cd1a858bbe6cbf94eae0406ca473

(《中西文明根性比较》专著)


围绕该著作,与会的专家学者分享心得体会。他们认为,该著作在视野上,从历史深处着眼剖析根性,体察入微、精湛阐释,站稳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立场,主题恢弘,立意高远;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大量的一线调研与文献分析,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融合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是中西文明的比较,也是历史与当代的比较,启发我们加强对历史转折时期不同文明背后的共性与特性的研究,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语言风格上,将高屋建瓴的独到见解与深刻道理融汇于平实的字句之中,酣畅淋漓,可读性高。

夏泉对研讨会进行总结,点明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学校、文史哲相关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的层面如何去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著作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一个范例,反映出强烈的现实观照,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呈现出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观,着力于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与传播体系,同时,为怎样以学术讲好政治,怎样做好中西文明比较互鉴,如何抓关键抓根性,融合多学科视野,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展现中国情怀与使命感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文明多样性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指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暨南大学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建立起中外对话交流,培养港澳台侨人才,加深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同,为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杨艳 柯昱 )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