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我院2019级本科生朱霄同学的小说《南音》被《小说月报》转载,创作谈视频上学习强国平台

发布时间:2021-12-29 发布单位:文学院

朱霄同学以作者的身份谈《南音》创作感受的视频被学习强国的读书频道转载。这部小说以粤剧南音作为叙事载体,讲述了一个被人忘却又被人怀念、承继的时代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乡土文化颤动。早在2021年年3月,朱霄同学就凭借《南音》一文获得“感受岭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征文比赛”特等奖,12月,她对李宏伟的新作《灰衣简史》的精彩评论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2021年“文学新作新评”征文活动本科组特等奖的佳绩。在她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于文学与生活的独特见解,其间闪现的细腻与锐利,令人欣喜赞叹的同时,也不禁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

古格

图片

为什么想要以“南音”作为这部小说的创作基点?你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我自身对戏曲艺术比较感兴趣,并逐渐想了解更多各地戏曲的不同之处。家乡多有人唱秦腔,小时候不爱听,长大了却越听越有味道。在来到南方两年多时间里,我又有机会了解到了粤剧传承的现状,也通过各种渠道听过一些作品。“南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清丽婉转,却足够引人注目。戏曲的传承过程往往曲折,我想要为这些沉浮的艺术写一个故事,也就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了“南音”相关的文化底蕴。

朱宵

图片

古格

图片

你是如何理解故乡的?岭南对你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地理空间?

故乡在北,岭南与之相背。我的故乡是很多意象串联起来的场域,承载了自己所熟悉的习俗、季节,以及很多温暖的人和事。我喜欢在散文里写故乡,碎碎念一般怀想着过去生活的小城。但岭南截然不同。它有太多我不了解、不熟悉的文化成分,所以这一地理空间就让人有了探索欲望,有了让外来人试图融入的吸引力。我为岭南的历史而惊叹,也常常将它与家乡对比。家乡朔风凛冽,但暖意自存,岭南绵延厚重,却也自由轻盈。

朱宵

图片

古格

图片

你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叙事方式的学习和文化细节的了解。这篇小说有两代人的主线,突破了我过去直线单一叙事的模式,而且,如果只是对“南音”抱有兴趣,并不能使我写出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作品。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我请班主任唐诗人老师为小说初稿提出了相关意见,先进行了一轮修改。接着,池雷鸣老师又对《南音》提出了有关时间线方面的问题,我也因此明晰了小说的背景。稿子完成后,学院辅导员曾艺老师组织了集体改稿,黄勇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帮助我继续改稿。他提出的意见是更为细致的,从句子的简洁程度,情节的编排,开头是否引人入胜,投稿格式等等方面对我进行了指导,可以说让我获益颇多。非常感谢学院老师们的帮助,在这一轮轮的修改中,我慢慢克服了这些困难,交出了一份北方人的岭南答卷。

朱宵

古格

前不久,你对李宏伟的新作《灰衣简史》的评论在“文学新作新评”征文活动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你是如何看待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的?你所理解的文学与生活是怎样的?

《灰衣简史》这本书是唐诗人老师推荐给我的,在写评论的过程中,唐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源自生活所思,而评论又通过文学作品看向生活。通过评论,能够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给人们提供理解作品的新途径。在文学院的课程学习也让我看到了老师们严谨的态度,以及作为专业读者的理论高度。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们在校期间就接触到专业的文学评论写作,无疑是幸运的。

朱宵

古格

图片

对于自己之后的创作有怎样的期待?

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更有趣、更复杂的故事,以及更新锐的文学评论。这不是现在就能迅速提升的东西,我还是会慢慢结合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进入文学。我期待有所提升的未来,也会做好现在的积累。

朱宵

图片


朱霄同学与文学的相遇源自自身的热爱,而能够在文学的园地中自在探索,也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引导。在本次采访中,我们还特地邀请到了唐诗人老师与申霞艳老师,在他们的回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他们对于文学新力量的悉心培育与真切期待。


唐诗人老师:我是朱霄同学的班主任,为了找个方式能够与班里的学生有真正的交流,就建议班委组织个读书会。读书会看似是在阅读某一本书,其实是在分享我们的生活。尤其文学书的讨论,这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而是思维方式的碰撞。后面我们为什么会侧重于讨论文学新作,因为新作往往与当前的生活现实最相关。同学们读新作,未必是要去判断这个作品好还是不好,而是通过这些作品去理解更多的人、看到更广大的生活现实。

读书会虽然有一个促进交流、增进友谊的需要,但这个“交流”本身并非目的,而是通过越来越高质量的讨论的同时,促进交流的深度转型。只有在我们讨论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本的时候,我们更内在的思想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借由这种专业的讨论,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思考人生等等一类心理层面的东西才能够得到表达。所以我一向是先听大家发言,再做延伸思考,再借着大家的讨论把问题深入。文学的问题就是人生的问题,当很多学生生硬地把课堂所学知识套用来思考一些新鲜文本和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正好通过读书会的交流把这种“生硬”给软化。所以我也希望学生在读书会讨论过程中做最坦诚的、在文学感受层面的交流。

当然,后来我们的读书会多了很多具体的目的,比如有什么征文投稿的时候,我们会组织读书会形成互助小组,就是同学们把文章拿出来大家匿名修改,然后汇总到我这里进行集中点评进一步修改。朱霄、陈李涵他们获奖的一些作品,很多都经历了这种修改过程。这个过程也让他们知道,好作品是不断地修改、慢慢打磨出来的。目前已发在报刊、杂志的那些对谈稿子,肯定不是原生态的讨论,而是经过部分同学以及我最后的把关修改才能够顺利发出。可以说,我确实花了不少精力在这里面。但我也很开心,尤其看到这些持续参与读书会的同学,发言水平越来越高,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很值得的。



申霞艳老师:朱霄同学的阅读、写作和思考我比较熟悉,记得大一给他们班上课的时候,她总是坐在第一排,两眼闪闪发光,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我现在还记得她谈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的情形,她来自宁夏,谈起来果然和别处的学生不一样。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双眼里得到回应和反馈,是一种幸福。

来高校之前我曾经是《花城》杂志的编辑,我教育观的核心是:能写就是硬道理!中文学子的竞争力就是阅读写作。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写作能力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思想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结合,所以写作最能考验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写作就是缩短我们。写作既需要灵感也需要反复训练,缩短思想到文字之间的距离,用语言将我们那些千变万化、如云游荡的思绪如神地表达出来。

来到暨南大学之后,我得到了院系领导的支持,申请到2项校级课题,并与现当代教研室的同事们一起做了“明湖读书会”,以“自愿参加”的原则来推动校园写作的氛围。有句影响我很深的谚语提到了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兴趣,它说:如果你希望孩子热爱航海,你应该把他领到海边让他向往大海而不是仅仅灌输给他航海的知识。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如果没有风暴,帆船上的帆就只是一块普通不过的布。

大学生是民族、国家的未来,是文学的希望。暨南大学有良好的求学环境和学生资源,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鼓励他们,为他们搭建平台,为他们的成绩喝彩。所以,这次我们与文艺报、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一起主办了2021年度“文学新作新评”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现场,对文学新作品、新现象发出新声。朱霄同学凭借《欲望深渊与群体救赎的光芒——评李宏伟<灰衣简史>》一文获得本科组特等奖。朱霄着重谈了《灰衣简史》的思辨性与趣味性以及结构的创新,这对本科生来说还是颇有见地的。《文艺报》也将以两个专版来介绍这次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

朱霄同学的小说《南音》被《小说月报》转载后,创作谈的视频被学习强国发表之后,迅速被宁夏作协、《朔方》编辑部和广州市文联、《广州文艺》编辑部所关注。我祝福朱霄同学,愿她能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



文字|古格妃

排版|林振宇

审核|肖丹

终审|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