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化根脉,担当时代使命 ——文学院师生党支部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嶂背畲族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1-11-15 发布单位:文学院

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21年11月7日,暨南大学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联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党支部、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党支部组成支教团,共同前往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嶂背畲族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座谈会现场


上午,支教团与畲族小学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参与座谈的有畲族小学荣誉校长雷金球、校长蓝榕娣,横河镇政府工作人员蓝计香,中文系第三支部的党员老师、语言学教研室的专家甘于恩、刘新中,研究生党支部的同学共同参与会议。彭志峰老师介绍了此行支教的目的,讲述了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与博罗县横河镇畲族村、嶂背小学多年来在双语教学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合作。2010年开始,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坚持按照“把专业能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范俊军老师等支部成员一直关注博罗县濒危畲语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如编订《畲语拼音方案》《畲语规范词表》《畲语课本》等一系列教材,促成嶂背畲族小学建成双语教学基地,培养畲族本土研究生等。

畲语教学是嶂背畲族小学的一门特色课程。支教团师生观摩了由蓝榕娣校长任教的畲汉双语课堂教学。公开课的课程内容为数字“一”到“十”的畲语说法,蓝校长巧妙地将畲语数字的发音及其在汉语普通话中的谐音相结合,使学生们加深记忆,如三-ba(八)、七-cung(冲)、八-zji(姨)。同时,蓝校长通过将数量名短语(如七只鸽子、十只鹅)和相应的图片举例,增添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为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蓝校长设计了几个趣味性十足的互动游戏,如“接龙”报数字、分发卡片听音报数字、听数字“组队”和听数字比手势等,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嶂背小学的学生们和支教团师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有关畲语数字的基础知识。

教学活动结束后,支教团师生对蓝校长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提出改进意见,并向嶂背小学的学生们赠送了文具套装作为礼品,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畲语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成为畲语保护与传承的参与者。


随后,在横河镇政府工作人员蓝计香的带领下,支教团师生参观别具畲族风情的校园建筑,了解嶂背小学的历史文化,并与嶂背小学的师生代表一同在畲族文化长廊前合影留念。


支教团与畲族小学师生合影


参观校园后,雷金球校长与支教团师生在畲族文化传承馆座谈,围绕畲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雷校长一方面介绍了传承馆的设计理念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另一方面介绍了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大部分家庭普遍使用客家话和畲语,但年轻一代已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

雷金球校长介绍畲族文化传承馆


针对畲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师生们积极献计献策,认为畲族文化的传播,应立足于“特色”和“现代”。甘于恩老师指出各地区畲族文化的应加强相互交流;刘新中老师提议每年定期举办畲族文化节,并建议将传承馆的设计理念“梦回畲族”改为更能体现“展望未来”涵义的“赓续畲族”;范俊军老师指出,每个村都应该有宣传畲族文化的视频和照片;赵春利老师和周娟老师提议,应打造独具畲族特色的文创产品,或以美食为窗口,拉动当地的旅游和经济,进而发扬畲族文化。在了解当地畲语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落实情况后,老师们也为接下来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雷校长对支教团师生的群策群力表达了真挚的感谢,认为大家的建议能够明确畲族小学未来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发展方向,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范俊军老师就大家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寄语,他对雷校长和其他师生员工为传承畲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钦佩,强调做事和做研究都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他对汉语言文字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同学提出殷切期望,鼓励同学多来畲族小学实习调研,积累语料素材,提升教学技能。他指出,前来畲族小学学习交流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于观摩教学、领略畲族文化,更在于“做‘活’”畲族文化,让畲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短短一天的行程里,支教团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当地落实语保工作、壮大语保力量。这次活动既让大家见证了暨大语言学教师扎根于语言研究和保护事业这片土壤上的丰硕成果,也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雷金球、蓝榕娣、蓝计香等畲族教师对自己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持。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为传承畲族文化、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支教

感受

活动结束后,师生们积极抒发支教感受,特摘录如下:

母语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畲族小学老师和学生的传承畲语的努力。中心的范俊军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长期以来的工作有成绩,应该为他们点赞!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陈晓锦

博罗县畲族群众对自己的母语有很深的感情,希望这次活动以及后续的工作可以帮助广东畲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已经濒危的畲语和畲族文化。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肖自辉

这次去博罗县畲族村嶂背小学进行支教和考察活动,让我们了解了畲族村的教育、风俗、文化等基础民情,了解了暨大方言中心双语教学基地的发展现状,让我们看到了畲语保护与传承的成效,这对于今后此地语保工程的推动和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周娟

母语的保护与传承贵在持之以恒,支部老师和学生从2010年开始,每年坚持到畲族小学进行田野调查,采录发音材料,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近年来出版《畲语课本》第一套和《畲语800句》,准备出版《畲语课本》第二套,有力地支撑起畲语小学的双语教学,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树立示范。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彭志峰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这次党建活动,不仅使我看到了畲族教师的执著与努力,看到了孩子们的勤奋和聪慧,更看到了畲语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和守护,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希望我们能在畲语的母语教学、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上能尽一点绵薄之力。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赵春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九月份的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化。保存和保护两条实践路线都要走,而且要持之以恒。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范俊军

民族的存续不仅于姓氏血脉相连,更在于语言、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在党和国家的帮扶和守护下,畲族村的孩子们在大山之中拥有了这样一方天地:这里有敞亮整洁的图书室、井然有序的操场跑道,有别具一格的校舍、充实有趣的课堂,还有嘹亮嗓音、满怀热情与笑容的教师。当孩子们重新说起那古朴的语言,这个民族的所有过去和现在就都融汇在那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里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真正飘进了大山深处,飘进了这个民族的未来。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陈莹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畲语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这次党建活动收益良多,我们看到了畲族教师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与坚守,深受感动。保护和传承畲语不仅是语言工作者应关注的事情,而应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希望我们自身微小的行动能成为方言保护的火种,促进畲语的进一步推广。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左乃文

为我国拥有如此丰富的语言资源而感慨,语言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希望能多参加此类活动,为语言保护和乡村教育出力。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丁新峰



这次党建活动让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畲族的语言、文化以及风土民情,第一次进入到畲语、普通话双语教学课堂,看到畲族老师对传承畲语的执着和学生们对学习畲语的热情,我内心还是很震撼的。一方面为祖国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而骄傲;一方面为畲族语言文化在当地政府、学校和暨大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包括中文系第三党支部师生的共同协作与努力下,得到传承与保护而感到庆幸。为中文系第三党支部点赞!期待自己以后也多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尽一点绵薄之力!

——中文系教工第四党支部 刘亚男

这次党建活动带给了我沉甸甸的收获和感动。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我感受到了教师们对畲语教学的坚持与热爱、孩子们的阳光与活力。看似平凡的事中却孕育着伟大,当地学校的老师们为保护与传承畲语做出了颇多努力,让人敬佩。希望当地的畲语和畲族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也期待下次和孩子们再次相遇。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党支部  杨玉婷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畲族”这个少数民族,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畲语,在蓝校长的讲课过程中,我不自觉被这种美丽的语言吸引,在台下也跟着学了起来。走进嶂背小学,是一次非常独特且有收获的体验。无论是别开生面的双语公开课,还是校园里具有畲族特色的建筑,又或者是文化传承馆的设计构思,都让我感受到了雷校长、蓝校长对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热情。他们为畲语的传承和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冲在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前线,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也听到他们谈及目前面临诸多困难,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优秀文化,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参与!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党支部 李桐

通过本次支教活动,我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语言资源状况,了解了当地民众在民族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诉求。这次难忘的行程,使我学习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开拓了眼界,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有目标、有方向、有力量,使我在今后能够更加坚定地将自己身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下去。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党支部 翁劲

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在受到侵蚀。但是在畲族小学,我们看到了一批站在保护畲族文化一线的工作者,通过双语教学和文化传承馆,将畲族文化延续下去。我希望能在这类活动中学习到更多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为家乡的土家族苗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党支部 刘琳琳


这次实地到博罗县畲族村嶂背小学,亲身体验到到畲语的双语课堂教学,发现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都十分有自身的特色。但随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广泛,加上当地村中的经济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不足,也令人不得不为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问题感到担忧。语言的消失会使民族自信心不足,语言一旦消失,恢复几乎是不可能,它的消失意味着整体民族文化消失,只有首先把语言传承下去,才有可能传承一切民族文化。庆幸的是现在还有学院的专家老师,以及嶂背小学的校长老师等人的共同努力,通过编写畲语教材,实行双语教育,提交人大提案,建设畲族文化传承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语言文化。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作用,使我们的文化瑰宝能够代代传承。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党支部 赖燕雯


现如今,全国使用畲语的人数不到一千,只有广东增城、博罗、惠东、海丰四地少数的畲族人还在使用,畲语已属极度濒危语言。从现在人口迁移和儿童语言传承断代情况来看,畲语消亡已是可预见的事实。但这次前往博罗畲族小学,我深深地感受到畲族当地人对畲语的热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极为高涨。保护和传承畲语,不仅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也需要专家学者和当地畲族人民一齐行动起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党支部 翁榕榕


双语教育的实施与畲族文化传承馆的建立,让我看到当地人民对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重视,切实感受到保护民族文化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在实处。将保护与传承扎根于本土民族之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做到重视和尊重每一种民族文化,人人都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大团结。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党支部 刀艾灵

少数民族地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独具特色。双语课堂通过畲族和普通话的对应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这门少数民族语言的魅力。畲族民俗馆展示了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从服饰到饮食到农耕方式,可以看出畲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无限热爱。希望畲族文化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挖掘,以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党支部 王琦




撰稿|翁劲 李桐

摄影|赖燕雯

排版|汪幸

初审|肖自辉

复审|肖丹

终审|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