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19点,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中心、暨南大学发音语音学实验室主办的第八期汉语方言语音记录与分析研究班系列讲座第十三讲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904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进行,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此次讲座也是2020“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暑期学校”项目组成部分。
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范俊军老师就“语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和建档”专题做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新中教授主持,侯兴泉教授也出席本次讲座,语言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图为范俊军老师
范老师首先讨论语言的记录工作,区分了语言调查、语言记录和语言描写这三个术语的意义。范老师认为记录语言的目的在于,第一是保存活态口语样本,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第二是积累和传承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经验知识遗产;第三是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技术提供可用资料。因此我们在记录时要具备几个意识:伦理意识,规程意识,数字意识,传播意识。记录的内容包括基本语音数据、言语交际样本、传统知识表达,非遗产代表作。
图为范老师讲座现场
其次,范俊军老师谈到语言资料的建档与存储工作。建档主要意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为了积累语言知识,积累数据,形成资源;第二是资源的分享和利用;第三是推进学科进步和知识创新;第四是节省和优化劳动,避免重复浪费。范老师非常强调语言资料建档时的几个意识:语料加工意识,知识传播意识,合作互协意识,语言服务意识。
第三,关于语档的保存,范教授人为,应当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存档,其优势是人员专业、设施(多介质储存)专业、持续的社会服务、遵循规范和标准、法律和政策保障。并以阿拉斯加本土语言中心、美洲本土语言档案馆举例。特别要求调研人员在田野工作一结束时,就应将所有资料建档。按照相关的建档规范对资料进行充分、完整的整理、加工、转写、标识。最后,范老师对汉语方言、民族语言、民俗和民间文学师生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图为学生提问
在师生互动环节,范老师、刘新中老师、侯兴泉老师及在座同学就语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和建档这一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刘新中老师就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此次讲座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语言调查记录的知识理论思考和实践的指导,使参加讲座的师生受益良多。
(撰稿、摄影:黄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