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次会议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我国考古事业的高度肯定与殷切期望,也为考古文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10月7日上午,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第二教工党支部党员、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教师代表和2020级研究生在第一文科楼历史系会议室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座谈会。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出席了会议,并参与了座谈。
魏霞书记首先结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考古学的发展对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魏书记说,重要考古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意义,考古学研究能够讲好“文化自信”背后的故事。文物研究不但要研究文物本身,更要研究文物体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考古学是一门冷门学科,但也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魏书记指出,暨南大学的考古文博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现在要做好未来的建设规划,规划要凸显出自身的特色。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暨大师生“擦亮暨南大学的金字招牌”。现在,总书记又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暨大考古文博专业全体师生要抓住机遇,努力进取,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以实际行动“擦亮暨南大学的金字招牌”。
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王银田教授结合自身从事考古文博事业的经历,谈到了这些年考古文博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改进。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目前考古文博工作者不但硬件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社会形象等软环境也有了提高,人们对考古文博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必将推动考古文博事业新的发展,支持力度会更大,学术环境会更加优越,就业环境会更加多元。王银田教授勉励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好考古文博人才;鼓励研究生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事业,不辜负这个考古文博专业最好的时代。
张小贵教授谈到,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考古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国各高校考古专业师生都为此受到鼓舞,感到振奋。近日,暨南大学组织申报的“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多学科协作发展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考古文博专业可以加入和利用这个平台,把本学科的发展融入暨南大学的整体发展中,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郭明建教授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和PPT演示,为与会师生详细深入地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意义。2020年最新入选考古中国的五个项目中,其一为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即郭教授2018-2019年主持发掘的一处重要史前遗址。郭教授分析了该遗址在认识中华文明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价值。
考古专业新引进的熊增珑教授曾经主持发掘过著名的红山文化半拉山墓地,并荣获“2016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奖”和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熊增珑教授结合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谈到了考古学对讲清楚中华文明的成长发展过程的重要价值。他说,考古学虽然是冷门学科,但能够与国家的长远战略相结合,是历史赋予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主动肩负起这种责任。
谢肃副教授也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理解,要求同学们加强本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学习,练好基本功,同时还要吸收各学科的知识,补足短板,争取早日成为国家考古文博事业的可用之材。李俊老师则鼓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牢记自己作为文物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
与会的2020级文博专业研究生也分别发言,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想转变过程。欧秋连同学谈到自己暑期跟随郭明建老师在河北工地实习的经历,正是考古工作的“辛苦”和完成任务的“快乐”,培育了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刘亚琪同学结合自己暑期在山东考古工地参加发掘的经历,回忆了自己由初识田野发掘到熟练掌握发掘技术的过程,认识到了文物考古工作的细致和严谨,也明白了田野考古工作对于国家文物事业的重要性。钟意灵同学谈到了对考古绘图和修复工作从畏惧到乐在其中的思想转变历程,说明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就和快乐,将来会继续保持这种乐观进取的心态,争取更大的成就,为国家的考古事业做出贡献。
通过这次学习和座谈活动,与会的党员和师生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学习加满了“油箱”。
撰稿:崔世平
编辑:李 俊
排版:陈一鸣
审核:魏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