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敏:戍边戎,御唐骑,饮马载酒山海游

发布时间:2020-07-07 发布单位:文学院


为充分展示校友风采,展现学校办学成果,之前文学院已推出“优秀导师”系列推文,为大家推介我院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一个个优秀校友,希望以他们的优秀事迹激励广大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向前。本期,我们要介绍的另一位校友导师是林俊敏师兄。


人物简介

林俊敏,男,当代知名网络作家(笔名:阿菩)。2004届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2008届暨南大学文化史籍研究所史学硕士毕业生、2019届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毕业生。任中国作家协会成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理事会理事,广东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林俊敏师兄自200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创作逾1300万字,独立创作并结集出版文学专著14本,代表作有《十三行》《边戎》《唐骑》《山海经密码》等,多部作品正在改编成影视。小说作品曾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五个一”工程奖,学术著作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支持计划。

林俊敏师兄曾任职于商业周刊,担任记者、编辑、板块主编,后转入品牌策划领域,担任策划执行总监。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林俊敏师兄作为我们“优秀校友面对面”的受访嘉宾。在一个多小时的线上访谈中,林师兄诙谐幽默又不失深度地耐心解答了一个个问题。

在暨南大学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习的他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对时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有着怎样的见解?身为作家的他是怎样写作的?他又有哪些人生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林俊敏师兄的访谈吧!



Q:师兄您好,回首校园生活,您觉得在母校收获到的最大的教育是什么呢?

A:我觉得在暨大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开放的学术精神。暨大跟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是它的境外生特别多,比如东南亚的、非洲的、港台的等等,所以有着非常开放的学术风气。而这种开放的学术精神让我的思维得到了非常大的开拓,这一点对我日后的写作和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以前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年深日久都忘记了,但这种开放的精神却一直伴随我始终。


Q您在暨南大学求学期间有没有一些令人难忘的回忆呢?或者是自己特别热衷的活动呢?

A:以前我是学校辩论队的成员,从大一到大三我都热衷于辩论。在我本科期间,我们系的辩论队是非常厉害的,那可是拥有校辩论队的实力的。研究生期间主要就是以写作为乐,我从2005年开始写作,而且后来发现我可以赚取稿费养活自己了哈哈。另外,我觉得在学校

生活得非常舒适,然后我就把工作辞了读了研究生,然后读书读上瘾了,就继续念博士了,我还蛮希望有天可以回学校当教授呢!


Q:作为文学院的杰出校友,您上学期间是不是学霸呢?有什么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推荐给师弟师妹们吗?

A:哈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后来掌握了规律以后,大三大四绩点就高上去了。其实主要原因是刚开始类似英语的课程拖了后腿,大三以专业课为主以后,我的成绩就噌噌噌地上去了。不过我觉得大学阶段还是要放松一点,多玩一些,成绩不要太苛求。


Q:您觉得对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A: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门核心技术。往小里说,它要对你毕业参加工作有帮助,往大里说,它就是你这辈子安生立命、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而且这个核心技术一定是要你感兴趣的,没有兴趣是无法长久的。因为把兴趣磨出一点成就来是要花很长时间的,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所以这一定是你要感兴趣的,不然很难坚持。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你的兴趣是有阶段性的,就是从一个单纯的爱好者到一个擅长者,这中间是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枯燥的过程。如果你过不去这个坎,你就只能远远地望着它,如果你过去了,你获得的精神、心灵上的愉悦是无可复加的。而且,你以为你懂了和你真正懂是两码事,大学里许多名师给你传授知识道理,也许你觉得你当下懂了,但等你真正懂了之后再回首才发现当年其实没懂。所以有些事情光听是没用的,你一定要去做。拿写作来说,你写一篇两篇是没用的,你要写到能发表呀,要有人来看你的作品而且满意,这才叫真正入门了,不然自娱自乐地写个几篇,就永远只能在门外徘徊。所以大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一方面,技术的磨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技术磨练出来以后,它就会成为你的“进升之阶”。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手里有本事的人,如果这个本事恰好又是你喜欢的那不就皆大欢喜了嘛。


Q我们文学院学子作为文学专业人士,毕业后从事作家行业的却实在不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A:这是因为文学系课程设置得不平衡,我之前在任政协委员时就提过案,本来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必须有创作和研究两条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文学系创作的体系是不完善的。虽然我们有基础写作课,但是都处在一个边缘、附庸的位置,不同于文学史、语言学等理论课程这些主力军。这个问题从民国以来就存在了,可以说是个积重难返的历史问题,甚至有些文学大儒公然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时间久了,这种畸形的状态就被习以为常了。但其实按理说,文学分为文学实践与文学研究两部分,前者是皮,后者是毛。皮若不存,毛将焉附?

我认为,这些学术理论对中文系的学子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妨害的,因为它会把你“框”住。我每次写作之前都要对自己进行“排毒”,只有这些文学理论的“毒素”排出来我才能开始写作(笑)。而且我们写作其实是有一个阈值的,当写作对你来说是一个阈值较低的东西时,你就愿意去写东西,而写作又是这么一个东西:当你写多了,你就会了。但反过来,如果写作对你来说是一个阈值高的事情,那你就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就不愿意去写了。此外,中文系的学科设计会导致我们的阈值非常地高。我们一入学就学习了很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把我们的文学品味抬得非常之高,然后心里的对照目标一下子就提升了,接着将自己的作品和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一对比就会自愧不如,这种标杆的存在就会让我们迟迟不能动笔。所以我们得先进“新手村”,不能一上来就看高阶玩家的各种神级操作,不然不就没得操作了?


Q:我们现在的网络特别发达,这也极其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也造成了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文学的现象,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A:我们这里经常谈到的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移动端的新媒体网络文学,而这种阅读确实有快餐化、碎片化的这些问题。但作为大众而言,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掌握特别专业的东西,文学对于他们而言和影视、游戏等是处在同一位置上的,所以大众能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渠道接触到一些文学已经是不错了,也够了。文学并不要求每个普通人都去啃那些大部头的著作,而且现在的人们都越来越忙,碎片化的阅读反而是能让他们忙里偷闲地接触文学,所以网络文学对他们是无害的。如果他们想读长篇巨著的经典,那就去读好了,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总而言之,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好事。

但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比如我们的中文系学子,我们就不能只是看这些零散的碎片的,而应该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打个比方,我们中文系的学子是“唱戏人”,而普通民众则是“听戏人”,我们专业人士既然是要唱戏,就要按照唱戏的要求一步步地走,要吃苦。以唱戏的标准去要求听戏人是很糟糕的。我们中文系学子一定要厘清两个事情:第一,我们不能拿专业标准去要求公众、要求读者。读者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你要让他们舒服着来。你不能要听戏人把唱戏的剧本都吃透了才能进剧场看戏,这样你肯定也是没有市场的。所以只要“听戏人”看得懂,心情愉悦,喜欢这部戏就行了。第二,对于我们做事的人,要求又有所不同,我们“唱戏人”要按照戏的要求一步步来:你要关注那些“榜单”,关注线下各大杂志社、出版社的要求方向,关注大作家在写什么、怎么写的等等,你要不断去琢磨这些技巧,把他们琢磨透。

所以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时下有些人对于观众就用专业人士的标准要求,对待自己的创作却又拿宽松的标准对待。中文系的学子的大忌就是——做文学爱好者!听众才可以做文学爱好者,我们专业人士要么做文学研究者,要么做文学创作者。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已选择的那条路的规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最忌讳的就是“我认为要这样”,你认为什么很重要吗?重要的是按照要求进入这个领域,当你全都摸清楚了才可以“任性”,不然的话你永远都只能站在宝塔外指指点点,这是绝对不行的。你要进入宝塔内攀登,爬到第九层了,往下一看,这时候才能发表你“任性”的观点。


Q:现在我们因为网络的发达能接触到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更进了一步,我们在面对一些名师大家的时候总会望洋兴叹,加之互联网兜售的学习焦虑,总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您对于此又有什么看法呢?

A:我觉得这种焦虑是没必要的,中文系的学子进入文学领域才多少年,是没办法跟文学大家们比较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写作这种东西,年轻的时候有年轻时候的优点,比如说更好的想象力,更纯真的心态,这种心态落到笔墨上时会有一种纯真感,而这种纯真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到中年就会消失不见的,所以写自己的东西就好了。像我这种到了中年的人已是见多识广,但却丢失一些东西,是无法写出二十岁的东西的,尽管那时候的作品会有些漏洞,但不要紧,只要写自己年龄阶段的就好了。


Q:我们这些初步入文学专业领域的人,有时有一定输入却无很好的输出,您有什么写作经验可以推荐的吗?

A:首先,我想其实你们读的书是不够多的,但这也不要着急。其次,读的书多不多和能不能写出东西来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写作和天赋与磨练有关。有的人天生就会写,有的人除了会写以外呢,还要多写。那如何写作呢?这就牵扯到我之前讲的写作的阈值的问题了。首先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把写作看的太高雅,它就是一种表达,是聊天的一种形式,不过是将生活中的点滴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下来。在古代,文人写作的门槛高,但现在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写作变得越来越容易了,所以一定要去多写,说再多不动笔都是没用的。


Q:您觉得这次新冠疫情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A:我其实很喜欢到不同的地方去玩,然后就在酒店里写作。但新冠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我就写不出东西来。


Q:这个疫情对未来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对于我们文院一些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工作领域的学子,您有什么建议呢?

A: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能会比较不稳定,前几年我一直是比较鼓励大家投身市场的,但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可能不太好,所以师弟师妹可以投身比较稳当的行业,比如说国企之类的。能上岸的,就不要在水里游泳。(笑)



通过这次对林俊敏师兄的采访,我获益颇丰,不仅增长了新的见识,而且修正了以前的错误观点。我深刻了解到:作为文学院的学子,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要做好“唱戏人”,把优质的“戏”唱给广大群众听。此外,要做活跃的“文学细胞”,勤写作勤练习,

畏难,掌握好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塔内攀登,层层拾阶。在这个风起云涌新时代,同是暨南学子的我们要顺应时代浪潮,在自己的专业专长上发光发热,为母校、社会、祖国增光添彩。




文案|付淇琳

责编|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