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域下的诸子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2-20 发布单位:文学院

20191214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多元视域下的诸子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结合高华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诸子综合研究”,围绕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诸子学多元研究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哲学所所长高华平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致辞。程国赋教授

在致辞中回顾了暨南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讲述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从无到有”的创办历程,并寄望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刘丰研究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缘起,强调诸子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第一场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从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子学史观、发展脉络、历史命运等方面,概述诸子学发生的源流,及诸子学研究在近代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教授以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为中心,从诸子学看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则从儒家之经解入手,指出经与解释是互存的关系,经离开了解释将失去活性。

在第二场主题发言中,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引领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关于杨朱之学,我们可以谈论什么?或者应当如何谈?他用“思想配角”来界定杨朱的历史地位。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从知识视野和思想视野等双重维度分析四部分类中的子部学问,指出诸子学所具有的双重视野及其内在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促使子学自身内在自我更新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研究员依据老子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探论道家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研究员则以《礼记》中的《儒行》和《儒效》篇为基础,探讨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在闭幕的主题发言中,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梳理了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指出范蠡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认为,今天理解诸子时代学术,需要摆脱《汉书·艺文志》旧说,反思其“尊经卑子”及“诸子出于王官”的论点,“新子学”将回到一种多元框架中来通观诸子时代思想。暨南大学高华平教授以《商君书》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关系为中心,分析商鞅及早期法家的学术批评,指出《商君书》对先秦诸子学术批评的主要指向,是先秦孔孟儒家的礼义教化等核心价值观和“不轻不重”的执法与量刑公平的原则。

根据参会论文的内容,会议分成八场小组报告。主题包括:诸子学综论、《老子》哲学专题、《庄子》哲学专题、儒家与儒经探源、《孟子》哲学专题等,还有关于黄老道家、阴阳家、刑名家、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讨论。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入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他们对诸子各家的思想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反映了当前诸子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其内容涵盖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热门学术议题,以及诸子学研究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启示。中青年学者的评议交流不断碰撞出火花,结束之后大家仍热情不减。

最后,由暨南大学哲学所所长高华平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高华平教授感谢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希望本次大会的学术争鸣能延续至下次的诸子学会议,共同推进诸子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