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芃子:“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0-07-07 发布单位:文学院

  • 饶芃子简介

          饶芃子,一个独特的名字。“芃”,草茂密的样子,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初见饶芃子教授便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力。她年届80,还皮肤白皙,头发乌黑。交谈时,她会用有神的眼睛望向你,清楚地说出一个个年份和人名,说到激动处语音高昂洪亮,说到开心处,笑声爽朗。

          就在不久前,饶芃子教授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30多年来,我主要做的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交叉、互动的研究工作,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令我感动的是,我的系列成果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中国比较文学学界同仁的认同、支持和激励!所以,我以为,我今天获得的这个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学界对比较文学与相关学科互动研究的一种关注、肯定和期待。”

          50多年来,饶芃子保持着对文学神圣的求索之心,对学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怀着对学生的热忱,不停耕耘。尽管时光飞逝,她始终专一执着。“我是一个比较感性,有激情的人,也带着激情去做事。”饶芃子说。

  •   

  • 人物采访

    少时有志于文学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而且一直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崇高、圣洁的事业,自己也说不清这一观念和感情是什么时候、怎么样产生和形成的,也许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或者就是那些伟大作品的回声。”——饶芃子

          1935年元宵节,饶芃子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世代知识分子家庭。饶芃子说:“我自幼是跟着外祖父母长大的,外祖父是清末秀才,还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能诗能词又擅长书法,是潮汕一带知名的语文老师和书法家。由于家庭的影响,我一直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还在初中学习时,我就有一个心愿——长大后也要当一个作家。”

          1953年,饶芃子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那时,中大文史两系名师荟萃。词学专家詹安泰、戏曲研究专家王起两位先生是她的启蒙导师。在老师们的引导和培育下,饶芃子的志向发生了变化,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饶芃子的毕业论文《试论柳永的词》在詹先生的细心指导下,获优秀成绩。1957年,她毕业后留校任王起先生的助教,主修宋元文学史。

    “跨界”的学术研究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饶芃子作为首批从中山大学调到暨南大学任教的教师之一,被分配在文学理论教研室当文艺评论家肖殷先生的助手。从此,饶芃子由古典文学转向了文艺学的研究。“文革”期间,暨南大学停办,饶芃子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执教,直至1978年暨大复办,她又回到了暨南园。

          回顾自己近30年走过的学术道路,饶芃子说:“我所属的学科是文艺学,它是我学术研究的‘底座’,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是随着新的学科发展进程,在我的文艺学教研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两个侧翼。”

          饶芃子说,1982年,由于得到我校中文系外国文学教授、越南文学专家黄轶球先生的启蒙,她有幸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参与了比较文学在中国学界发展的历程。饶芃子在省内倡导成立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之后,与香港比较文学研究会、福建比较文学研究会在国内联合举办三届“粤港闽比较文学研讨会”。1990年她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30多年来,饶芃子和她的学术团队先后撰写出版了《中西戏剧比较教程》《中西小说比较》《中西比较文艺学》等著作。1993年她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主编出版《比较文艺学丛书》《比较诗学丛书》等5套学术丛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始,饶芃子曾多次应邀到港澳开会和讲学,她以对新兴学科的敏感,把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从文学的视野、比较的方法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解读,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从一个方面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学术空间。2009年,她领衔主编出版了《海外华文文学教程》,2012年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今,年届八旬的饶芃子依旧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11年10月,她作为首席专家成功申报《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据介绍,这是以百年的历史长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的开创性课题。2015年,饶芃子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

    教学重视方法论指导

          自1983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起,饶芃子开始培养研究生。饶芃子曾说:“学生不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正是出于这份爱与激情,饶芃子在学界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饶家军”。

          饶教授对学生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她的博士、香港作家蔡益怀曾撰文记叙饶师,他在文中说道:“饶师是南粵名师,以治学严谨称誉于学界。我未入学前就听人说饶师是一个严师。”蔡益怀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交课程论文的情景,虽然饶教授对论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饶芃子也不是一味严格,她同时也像慈母般去关怀、爱护学生。她的不少学生还成了她的朋友,那是一种真挚的、非功利的“忘年”之交。

          对学生的培养,饶芃子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说,“做研究要有学术之心、专业旨趣,不能三心二意。”饶芃子认为在做学问的道路上,“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她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课题史、学术史、学科史,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对学科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对此,她提炼出“八说”,即:“说什么”“如何说”“为何说”“何以说”和“从头说”“对着说”“重新说”“接着说”。饶老师认为,“不重视方法论,兜来兜去都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八说’启发你去寻找创新点。”

          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饶芃子希望他们能力戒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沉潜的精神和诚实的学术态度,不仅做人要诚实,做学术也如是。”

    与暨南大学结缘半个多世纪

          从调到暨南大学工作开始,饶芃子与暨南大学“结缘”已经50余年。她见证了暨南园的重建和复办,并跟着这所学校一路成长。大学不断走向高处,饶芃子也不断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在这里,饶芃子不仅在学术上展开双翼,还培养了数十名硕士、56名博士,而且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暨南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她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相继被评为“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

          “我觉得一个人的青春能跟一所大学一起成长,一直到老,是一件很有缘分的事。”饶芃子在接受采访时颇有感触地说。“暨南大学要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教师队伍中精英团队的建构更值得关注。”


    来源: 暨南大学报  作者: 钟元泽、温婧  时间:201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