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旧站点栏目

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访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

2019-08-05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的融合。近日,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澳三地應加強大灣區文化的整體融合發展,提升大灣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打造開拓創新、開放包容、多元一體的大灣區文化。

嶺南文化是共同的底色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看待嶺南文化在三地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葉農:粵港澳同處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州、香港、澳門是該地區三個重要的城市。雖然三地在政治制度上有差異,但在文化上卻是同源同根。從歷史上看,三地的文化起源是相同的,文化發展歷程是一致的。粵港澳地區的文化均起源於中原文化的南播,而粵港澳地區共同文化的誕生,則始於秦在嶺南地區設立南海郡,並在粵港澳地區設立隸屬於南海郡的番禺縣。秦朝大軍的南下,帶來了中原移民。而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融合嶺南地區居民的原有文化,形成了嶺南文化。因此,嶺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在嶺南地區開出的一朵奇葩,是嶺南地區居民共同創造、認同與傳承的文化。

  此後,至唐宋時期,源源不斷南下的中原文化與嶺南地區的文化繼續融合。從宋代開始,嶺南文化開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嶺南文化包含了海洋文化的特色,這裏的居民勇於開創,敢於探索,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並具備了在海外傳播嶺南文化的責任感。嶺南文化還整合了海外文化與外來文化。因此,在珠江口兩岸,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西翼文化帶以及東翼文化帶。

  嶺南文化的主體是以廣州話(又稱“白話”)為載體的廣府文化。一句廣州話,可以勾起無數鄉情,也是粵港澳地區居民相互認同的基本紐帶。

  粵港澳地區的居民,為嶺南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地區文化的主體,是三地居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三地居民交流的基礎,也是三地居民共同身份認同的底色。

 

培養認同嶺南文化的新一代青年

  《中國社會科學報》:“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您認為人文灣區建設應著重在哪些領域進行探索和嘗試?

葉農:第一,要促進全社會認識嶺南文化在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背景下雖然存在“三種關稅”“三種貨幣”,在文化上卻是一致的。因此,要基於人們對嶺南文化的認同,推動克服各方面困難,突破灣區發展困局。

  第二,要促進全社會共同培育嶺南文化,展現文化自信。要在灣區培育以嶺南文化為核心、融合多元文化的文化體系。

  第三,要從教育入手,推動文化建設。應在學校課程中加入嶺南文化的內容,如學唱粵曲、學演粵劇等,促進學生深入瞭解與掌握嶺南文化。應在各級學校內開設傳統文化學習課程,鼓勵學生在畢業時掌握一至兩門傳統藝術。

  第四,從港澳青年入手,推動其對嶺南文化的瞭解與認同。要多舉辦針對港澳地區中學生的“廣府文化”學習體驗班和針對大學生的“嶺南文化”高級研修班等各類培訓交流活動,讓港澳青年親身體驗豐富的嶺南文化。要著眼未來,從港澳青年入手,培養認同嶺南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助力灣區建設。

 

提升大灣區國際文化形象

  《中國社會科學報》:有學者表示,在大灣區建設中要大力提升大灣區國際文化形象,積極開發粵港澳深厚的僑鄉文化資源。在您看來,如何推動嶺南文化走向世界?

葉農:推動一種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切忌急躁與浮躁。這一過程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弊端,如文化的異化、與其他文化的排斥或衝突等。因此,在推動嶺南文化走向世界時,不能簡單地將嶺南文化的弘揚寄託在幾個簡單的工程上,不能追求“畢其功於一役”,不能採用政績工程的做法。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努力爭取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首先,要加強對嶺南文化的研究工作。應調動廣大研究者的積極性,從學術上加大對嶺南文化的研究力度。將嶺南文化提升到學理的高度,爭取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掌握嶺南文化研究的主導權。

  其次,要加強嶺南文化收集保護活化教育工作,讓嶺南文化植根在粵港澳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並產生一批有代表性、深入人心的文化成果,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形成後,對於嶺南文化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建設人文灣區的角度來看,澳門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者說能為人文灣區建設提供哪些有益的資源和經驗?

葉農:澳門形成了中外文化並存的特色。從建設人文灣區的角度來看,澳門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擔當起在珠江口西岸弘揚中華文化的角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努力發掘與宣傳澳門特色文化的同時,可將相關的經驗與教訓,與廣東其他城市進行分享,共同促進粵港澳地區人文灣區的建設工作。作為世界級旅遊中心,澳門在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示中華文化,將澳門打造成為一個向全球宣傳中華文化的窗口。此外,澳門可以通過“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推動中華文化向葡語國家的傳播。 

  

轉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版权所有©暨南大学文学院|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文学院|邮编:510632|邮箱:wxy_jn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