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上午10点伊始,由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王列生教授主讲的“文化产业学的逻辑起点”讲座在暨南大学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傅莹教授主持,采取线下讲座的方式,吸引了文学院广大师生慕名参加。
王列生教授首先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切入,以中国动漫产业为例指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形态还没有发展起来。这就涉及到今天的方法论问题:文化产业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即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作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都需要的知识诉求来说,文化产业的逻辑起点在于什么。
教授提到,做任何研究都需要逻辑方案。没有逻辑方案的集中表现是没有底层逻辑,具体为能指与所指关系不精细、价值或者知识靶向不清晰、无法明确研究纯粹理性还是实践理性等。所以,在进入一个知识学科时,从逻辑起点出发有三种界面,分别是本体论、存在论和生存论;而大部分论文都是浅层意义上的生存论研究。
接下来,教授详细介绍了文化产业的逻辑起点的相关内容。
第一,对于文化产业逻辑起点的认知错误:认为“元”意义或者价值可以产业化。
首先要区分“原”与“元”的差异。“原”主要指文化产业的创意;而“元”意义指文学艺术、文化的意义,而文化和艺术就其本身而言无法管理、不能被产业化,真正需要的是其载体,管理的是载体的关联事物。
而且,人类在社会中从事的建构包括建构功能和建构符号。以城市建筑为例,人类先有功能需求,再有符号需求;而文化产业主要生产符号,文化产业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对意义或者价值的要素进行管理。
第二,文化产业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何种意义要素在何种社会生态下具有转换为符号生产的能力。
首先,学习文化产业管理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因为既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也要符合经济规律,与消费层面构成恰配关系。王教授指出,为什么现在的文化产业研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美术设计的创意不能形成现象级覆盖中国市场而引起文化产品消费?都是因为不符合经济规律。
其次,文化产业的与其他产业的消费对象和生产原理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但是现今几乎无人研究,一切结论都只是“文字游戏”。所以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进行知识反思,进行主体性建构。
再次,对文化产业的学习要训练对未来的预测,要不断求新,要找到知识谱系,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最后,王教授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鼓励同学们充满自信、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
· 提问环节 ·
在提问环节,王教授进行了耐心的解答。第一位同学引用本雅明《单行道》中关于“中国的书法”的内容提出自己对“抄书与看书”的看法。教授回应,知识出自文本,确史在史官的记载中,信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同学还提到本科在德国进行社会经济学的学习,教授认为德国的形而上学回应了“元”问题,也就是符号认知的问题。
第二位同学以现象级爆剧《黑暗荣耀》的成功为例归纳出人的爽感的影响力,并由本次讲座提及的本体论出发,认为本体论的失位是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失位,也就是今天的人不愿意做无用之用。王教授回应道:无用之用是最大的用。而且,当技术进步的社会能量巨变越来越大时,人的主体性会更大地进行建构。所以进行文化产业的学习和研究要寻找并激活意义的原点。
讲座结束后,傅莹教授进行了深度总结,并感谢师生们的积极参与。本次讲座现场讨论氛围浓厚,是一场精彩纷呈、意蕴幽长的学术盛宴。
师生合影留念
· 推荐书目 ·
附上讲座过程中王列生教授推荐的书目:
(英)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逻辑与知识》
(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图|谭铧
文|谭铧
排版|姚诗卉
责编|孔亚楠 许哲煊
审核|蓝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