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暨南大学文学院2个教工党支部入选广东省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发布时间:2023-03-15 发布单位:文学院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公布了第四批全省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评审结果,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工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据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遴选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安排和遴选工作方案,经各高校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会议审议,共产生了第四批全省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党建工作示范高校”5所、“党建工作标杆院系”51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92个。



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支部简介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即语言学教研室党支部)成立于2011 年。支部目前共有党员 11人,包括9名教师和2名博士后;支部党员中正高职称6人,所占比重 55%,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的 10人,占比90%,是一个由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先进集体。 

支部成员均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9名教师党员中有 3 人曾承担或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人曾承担或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 项目,团队教学项目《现代汉语》 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一支拥有丰硕科研成果以及出色教学水平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而且支部成员均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 具有率先垂范、为民服务的精神, 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是一支政治素养高、 政治能力强、政治责任感突出的优良党员队伍。 

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支部成员的语言学优势,按照“把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把专业能力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思路,形成了“以教学科研为阵地, 以社会服务宗旨,以提升语言文化自信,传播语言知识与文化为主线”的党建模式。



一、党建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实现科研自信和人才自信


1.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动语言学科发展,实现科研自信。

近年来,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及其所在的语言学教研室科研实力强劲, 目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已多达 5 项,教研室近半人承担重大项目。在科研活动中,支部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强支部内部以及教研室老师间的融合与互助,合力做好目前的团队研究项目。号召党员老师们以及语言学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们在科研上的“抱团行走,相互支撑”,推动语言学发展。近年来支部所在的语言学教研室在重大项目结项、 国家项目获批、著作出版、高水平论文发表、优秀成果获奖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2020 年,语言学教研室90岁高龄的詹伯慧教授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这是南方地区设立的第一个语言学奖,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紧抓教学工作,发展语言学科的后辈力量,实现人才自信。

支部成员躬耕教学,竭力培养语言学科的后辈力量。语言学教研室近三年来参与培养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本科生多人获国家、省、学校奖学金;培养的硕士生大多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读博深造,博士生大多在岭南地区高校从事语言学研究工作。

支部教师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为培养出政治素养过硬的语言学后辈人才,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和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多次举行共建活动,多次给硕士研究生党员上党课,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身体力行感染学生党员。多名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党支部成员在学生工作中做出成绩,例如方舒雅、李嘉怡、龙祉均、冯啸、李桐在2021年暨南大学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黄俊贤荣获2021-2022年度“广东省优秀学生骨干” 称号等等。



二、专业能力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传播语言知识和文化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在“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语言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为主线” 的党建思路的影响下,除高质量完成科研教学工作外,支部成员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传递语言知识,传播传统文化,为提升全社会母语自信与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近年来,支部在语言社会服务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开展公益语言类网络教学和方言文化业务培训,包括免费公开语言类网络课程以及 PPT 课件、为社会人士持续开展粤方言公益培训、走进中小学开展语言文化普及教育等。例如赵春利教授和周娟教授录制了《现代汉语》 的公开课、侯兴泉教授录制并免费公开了《广州话教学》 网络开放课;举办“公益粤语培训班”,与广州电大、番禺电大联合举办“粤讲粤好” 进社区活动等。

为粤港澳大湾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区编写教材和学习词典。教材是教学开展、 知识传递的必备资源;词典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习必不可少。支部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区的教材编写和词典编纂,例如赵春利教授、周娟教授等参与了澳门高中语文教材《中国语文》 和 《现代汉语虚词新词典》 的编撰工作;范俊军研究员主编《现代粤语词典》,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大众方言的首部融媒体词典。

开展濒危语言和方言保护工作。近年来暨南大学语言学教研室承担了中国语保工程多个调查点的采录研究任务,教研室成员甘于恩教授是语保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教研室还成立了“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宗旨就是保护国家语言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战略服务,为广大群众的语言需求服务。

建设宣传媒介,传播语言知识文化。支部建立了两个语言学宣传公众号:“追梦汉语”和“语言资源快讯”。“追梦汉语”公众号主推汉语语法学术论文,旨在传播中国汉语语法研究的精髓及其学术精神和学术文化。“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主推方言保护和方言文化,旨在保护国家语言资源,传播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和民俗文化,现已设置“方言与红色文化”专栏,将方言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碰撞新的火花。



三、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凝练成熟的党建案例


支部目前已开展了若干长期的兼具专业性、 社会性、 发展性的品牌活动。

一是“爱心书屋” 建设。 “爱心书屋” 是 2020 年由支部成员侯兴泉教授自己出资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的面向其家乡(封开县南丰镇蛟水村) 留守儿童的一间小型图书馆, 也是支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社会基地。2021年周娟教授执笔的《为村童编织一份梦想, 用行动擦亮党员名片——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三支部践行核心价值观, 助力“缘泉书屋” 建设案例》获“暨南大学庆祝党建100周年· 践行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一等奖。

二是畲语保护项目。该项目是由支部成员范俊军研究员发起,其他成员共同参与的一项针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支部成员一直关注博罗濒危畲语的保护与传承,已积极持续开展编订《畲语拼音方案》 《畲语规范词表》《畲语课本》 等一系列教学材料等相关工作。支部与博罗县畲族村和博罗县樟背小学建立起深厚情谊与持续的帮扶关系,并促成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嶂背小学建成双语教学基地、 培养畲族本土研究生等。

在支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在党建工作、 科研、 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成果。20218月,支部获批暨南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在今后的建设中,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的殷殷嘱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工支部

支部简介

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工党支部成立于19845月,迄今已有39年历史。支部目前一共有党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后2人,行政人员1人),入党发展对象1人(博士后)。教授职称比例将近50%。除行政人员全体党员具有博士学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专业特色与优势突出。支部书记为吴青教授,支委会由吴青、曾肖、李芳瑶和麦思杰4位教师组成。支部中中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占比将近20%,支部王京州教授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陈广恩教授为古籍所所长,暨南大学十佳科研先进个人;吴青教授为副所长,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暨南大学十佳思政工作先进个人。支部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研究梯队,是一支学术精良、政治过硬、管理高效的队伍。支部联系的学生党支部为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员共计34人。

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先行,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建重点,充分发挥支部在中国历史和文献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全方位推进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工作,践行文学院“立德树人”宗旨。



一、党建与学科建设双融双促融


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支部党员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突出。支部注重党建工作与教师的学科紧密联系,党支部建立学科点上,始终围绕学科发展的中心开展。支部工作计划与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不断促进支部工作的创新和尝试,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目前古籍所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3项,每位教师都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国家民委、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等政府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在服务政府的政策咨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所还开办了6期“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项目,自2016年以来已经连续招收了6届高级研究生班近200名学生,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文史人才,积极服务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此外,所刊《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已出版超过20年。



二、打造品牌活动,传承文化经典


以“让文化典籍活起来”为党建目标,充分发挥支部在文化典籍研究与传播方面的学科优势。由本支部党员担任骨干力量的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学科团队,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且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在中华传统典籍和域外文献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值得重点提及的是,支部2021年创办暨南大学基层党组织文化品牌项目“经史子集里的中国”特色品牌。

 “经史子集里的中国”本着“立足文院,关爱校园,面向社会,沟通海外”的宗旨,面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军营和广大市民中间,服务社会。目前已在暨大附小、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75842部队、广州图书馆举办近30场系列讲座,通过“广图直播”“南读微博”“南都APP”等平台直播,线上线下听众逾100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力。暨大党委宣传部、南都等媒体进行相关报道,发表于南方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较好体现了暨大古籍所教工党支部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支部品牌已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做出了榜样。



 三、支部共建与人才培养


为探索党建创新模式,支部还开展了校内师生支部共建、与地方文化部门党支部共建、与文学院哲学所支部开展联合党建等多维度的共建活动。支部走出校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本支部与广州图书馆第二党支部结为共建单位,共同打造“经史子集里的中国”党建品牌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与热烈反响,在广州图书馆举办了8场系列讲座,扩大了支部党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共建活动,通过师生主题党日活动加深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的交流互动。支部书记吴青教授担任负责人的课程《文脉赓续:经史子集里的中国》入选学校第一批“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卫星厨房’式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培育课程,该课程将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文脉赓续:经史子集里的中国》课程目录)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支部取得了丰硕的党建成果。2021年,支部获批暨南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吴青工作室,2023年支部获批广东高校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来源|中文系教工第三党支部、

古籍所教工党支部

编辑|肖丹

排版|李芊颖

审核|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