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代同音——岭南古史青年学者工作坊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01 发布单位:文学院


20231126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异代同音——岭南古史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广州暨南大学顺利召开。三十余位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树仁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等高校、机构的学者与会。工作坊以青年学者为主,发表学术报告。同时有十余位资深学者莅临,点评青年学者的论文。老中青三代学人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分享学术心得,研究领域多元,各有千秋,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断代史,从汉代至清代,学术视野更为宽阔,与会学者获益匪浅。

(工作坊在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顺利举行)



开幕式

工作坊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所所长陈广恩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教授致辞。李云飞首先对与会学者的莅临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向学者们介绍了暨南大学文学院及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的教研格局、学科结构,对本工作坊安排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由资深学者进行评议的举办形式表示了认同和赞赏,最后李院长再次感谢了与会学者对本次工作坊的关心和支持。

(李云飞教授致辞)


              致辞结束后,全体学者合影留念。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学术研讨会

本次工作坊有十五位学者参与报告,上下午各两场,依次进行。开幕式结束后,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


学术研讨会第一场由暨南大学乔志勇主持,共有三位学者参与本场报告。

中山大学易素梅的报告《市场如何改变专制国家?——以宋代博戏财物法为例》以赌博在古代中国的演变以及宋代博戏法的案例,探讨宋代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迁和两宋应对策略的演变。来自北京大学的评议人赵冬梅老师称赞其选题新颖,能以小见大,但对于史料的解读、搜集和考证,仍有待加强。

(赵冬梅教授评议)


中山大学胡劲茵的报告《“响泉”考——从知识的碎片到知识的世界》通过梳理诸多史籍中关于“响泉”的记载,发现“响泉”一词的流传并非静态,而是有转变的过程,以此例说明一种“知识”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讨论、被流传的,而其间的人和背后的世界又有着怎样的一副情景。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赵灿鹏老师颇为赞赏其选题的切入点,认为论文题目可以进一步明确“响泉”的具体含义。

暨南大学李旭的报告《从“王业”到“民极”——试论三礼郑氏学的历史前提、经曲脉络与义理指归》以《周礼》首句为总纲,试作疏释,并对《仪礼》及《礼记·仲尼燕居》《乐记》郑注的分析,可知郑氏“中”说乃是一种整体制度视野下的“仁”论。“经礼”王官制度的建立,联事综汇于“曲礼”仪轨的践行,从而归宿于“民极”仁心的感发:是为三礼郑氏学的经曲脉络与义理指归。来自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的邹重华老师认同其对经礼之学的考辨,但对前人论著的梳理稍显不足。

(邹重华教授评议)


学术研讨会第二场由中山大学胡劲茵主持,共有三位学者参与本场报告。

暨南大学刘璞宁的报告《改称“徒何”考》的研究时间是在鲜卑部自北魏占据中原之后,以改称“徒何”一事为线索,具体梳理改称事件的起因和徒何一词的选择和使用,在此基础上展现中古时期族群名号变迁的复杂性,揭示北朝时期民族认同的多元性。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评议人张淑一老师赞赏其考证翔实细致,但对文中一些说法存疑,仍有待进一步论证。

暨南大学黄学超的报告《戴延之〈西征记〉新辑及所涉地理问题讨论》以学界对《西征记》的讨论尚有限,且既有辑本存在不足,因而拟提出新的方法对《西征记》进行重新辑佚,并就其书所涉地理问题进行讨论。赵灿鹏老师较为认可其辑佚的新方法,认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当以文字形式呈现更为恰当,对于《西征记》的版本提出个人的设想。

华中师范大学古丽巍的报告《“重回”历史现场:金初政治体制急遽王朝化之分析》以女真早期孛堇、国相政治组织,初建国之勃极烈及行院、行台等制度,结合制度科层体系和分治整合,并在与辽、宋关系变化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以推断金初政治体制急遽王朝化的原因。来自香港树仁大学的评议人何冠環老师十分认同其研究方法和角度,建议可将研究时间扩至金中后期,拓展视野。

(何冠環教授评议)


学术研讨会第三场由暨南大学刘璞宁主持,共有四位学者参与本场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张海波的报告《近30年学界对饶宗颐中国上古史著述的研究》对饶宗颐的中国上古史研究的著述进行整理和分类,认为饶氏的研究得益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与旧学根底,旨趣近于“罗王之学”,而又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受古史辨派疑古思潮影响而又有所反思。同时饶氏致力于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考古遗存等材料进行古史重建,他重新建构古史时代框架与传说流变,就古地理问题开展全新研究,走出一条在现代学术与国际汉学背景下回归中国学术传统的独特道路。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吴青老师对这篇综述的分析持肯定态度,但就分析角度来看,仍有可拓展的空间。

华南师范大学年旭的报告《〈广州通纪〉的形成:日本“御禁书”时期的西洋知识获取》以伪书《广州通纪》的形成,指出日本“御禁书”时期,西洋知识如何在民间传抄。而这一西洋知识的私下流通,正是奠定日本在近代能够迅速了解西方情况的文化底流之一。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赵利峰老师赞其考证严密,史料充分。

暨南大学李芳瑶的报告《唐长安西明寺空间布局蠡测》结合现有的考古成果及相关史料,对西明寺的空间布局和院落功能进行分析。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麦思杰老师较为认同其研究方法,建议进一步拓展,而非仅仅局限于长安西明寺。

暨南大学许起山的报告《唐仲友生卒年新考》以唐仲友《祭王丞相母太夫人文》一文及相关史料的佐证,推断出其出生于绍兴五年(1135),卒于淳熙十六年(1189),享年五十五。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陈文源老师认同其考证方法,但对史料的运用和解读有待改善。


学术研讨会第四场由华南师范大学张海波主持,共有五位学者参与本场报告。

香港大学蔡崇禧的报告《赵廷美获罪考疑》探讨宋太祖、太宗亲弟赵廷美获罪一案,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对相关史料的解读有别于前人学者。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周正庆老师认同其对过往文献解读的方法,但关于赵廷美获罪一案的考疑,过往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应加以了解。

暨南大学周曲洋的报告《宋代两税的计征实践及其管理模式刍议》通过在日本金泽文库发现的一组南宋夏税实行簿以及残页,对宋代的征税方式进行探讨,得出了不同于学界主流认知的见解,认为在宋代基层的税收实践中,宋代民户的土地与所纳两税税额逐渐脱离,朝廷主要通过民户户下的税额而非土地对两税的计征进行管理,宋代基层治理的核心仍然在“户”而非在“地”。来自中山大学的评议人曹家齐老师认为此文对当前宋代经济史的研究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但仍需注意这个现象是否适用于宋代的所有区域,还需再加补充,充实论文深度。

深圳大学刘砚月的报告《危素〈浸铜要略序〉与元代德兴铜矿史事钩沉》对元代德兴采铜业及矿主张氏家族的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梳理,并进一步阐释了元代的货币政策对存量铜钱的流向、铜矿为核心的矿冶地域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评议人王秀丽老师认为论文选题较好,可拓展性强,但目前论文所要呈现的内容略显不足,需要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暨南大学乔志勇的报告《儒道互动下的出版与仕进——以王寿衍江南求贤为中心》指出元初道士王寿衍曾奉命到江南求贤,此后又因其介入使得两部重要的著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刊行面世,以此作为元朝儒、道互动的一个生动例证。来自暨南大学的评议人屈文军老师认为在研究背景方面,有必要对道教在元代的发展状况进行简析。

暨南大学陈新元的报告《回回阴阳与蒙元政治——由蔑儿乞伯颜与师婆畀畀谈起》以权衡《庚申外史》的一则事件作为切入点,分析回回阴阳对元廷统治阶层决策产生的影响。屈文军老师充分肯定其对史料细致解读以及对外语的掌握水平,也认同元代国祚短,与统治阶层非理性决策有关,但存在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家齐教授作学术总结。曹家齐首先讲述了青年学者工作坊举办的背景、原因以及近年论坛的发展情况等等,其次对本次会议作简明扼要的点评,高度赞赏与会学者报告质量,冀望下次举办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最后,主持人陈广恩对曹家齐老师的总结进行了回应,也感谢与会学者为本次学术研讨会提供十分精彩的学术盛宴,并宣布本次岭南古史青年学者工作坊圆满结束。

(曹家齐教授作学术总结)





文字:李承欣

图片:陈子龙

编辑:董雪

初审:陈新元 麦思杰

复审:吴青

终审:魏霞